為什么有的人能夢見佛,傅佩榮佛...
587
2023-08-10
佛教從創立以來,所集結的“經、律、論”三藏,可謂浩如煙海,所發明的語詞名相之繁復多樣,更讓人望洋興嘆。
佛教究竟講什么?佛教傳入中國后,又如何吸引了廣大信眾?在今天,一般人想要了解佛教,需要知道哪些事呢?佛教為印度釋迦牟尼(約563-483B.C.)所創。當時印度的社會處境是:種族復雜、階級嚴明、戰亂頻仍、民眾窮困,而傳統的婆羅門教仍為主導的信仰。釋迦牟尼出身武士階級,修行六年,悟得正道,創立佛教。“佛”的原意是“覺者”,人人皆可覺悟成佛。1 佛教主要講什么?佛教對于傳統印度教,有批判也有繼承:批判的是三大綱領,即是所謂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與婆羅門至上;繼承的是因果報應、業報輪回與追求解脫的信念。佛教后來發展出小乘、大乘、金剛乘各派,但基本教義都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本。原始佛教教義包括了:“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四諦”: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項可綜合為“戒、定、慧”三要點,是佛教的修行之途。“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是說眾生是由十二種因緣會合而成,這些因緣又依序處于三世流轉之中,由過去因造成現在果,又由現在因造成未來果。佛教在印度歷經興衰,同時也向外傳播。公元十世紀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遭到驅逐,但是經由西域傳入中國的一支漸趨興盛,受到統治階級與百姓的歡迎,進而大放異彩,演變為中國大乘佛教,與中國傳統的儒家與道教,并稱為“儒釋道”三教。2 持續一千年的龐大工程依《后漢書》所載,東漢明帝永平七年(64)的某日,明帝夢見金人在殿前飛翔,次日詢問群臣,太史傳毅答以在天竺(印度)有得道的佛出現。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赴西域求法,帶回了僧人、佛像與經書,然后在洛陽建立白馬寺,開始了譯經這一長期而龐大的工程。初期的譯經數量不多,水準也不夠理想,但已吸引了各階層的信徒,并增加了知識分子思考與討論的題材。中國人正式接觸一個系統完備的宗教,可以回應人生的根本問題。譯經工作持續了一千年,佛教隨之發展壯大,成為中國心靈的支柱之一。最初在魏晉時代,重點雖在“格義”,但已出現“六家七宗”,各有見解,相互論辯,可見佛教引起知識分子的廣泛興趣。許多杰出的中國人出家修行,使佛學中國化順利進行。這些人本身具備儒家與道家的基本觀念,往往在研究佛學時提出高明見解。譬如,來自西域的鳩摩羅什(344-413)是偉大的譯經家,他的弟子竺道生根據有限的資料,“剖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高僧傳》)他為此受到同道排斥,視為邪說。但不久《大涅槃經》譯本傳至南方,證實了一切眾生皆可成佛,而他所謂“一闡提人”(惡根極深者)當然也有佛性。這種觀點與儒家所謂的人皆可以成為君子或圣人,不是完全相應嗎?當然,目的相應并不表示途徑相似。3 佛教宗派與滅佛事件即使在中國佛教內部,也有八大宗派并立,依其出現順序為: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凈土宗、禪宗、律宗、密宗。這些宗派各有法門也各擅勝場,在不同時代與地區,對不同階層的人產生不同的影響。人多勢眾之后,在政治上受到矚目,自然也會受到排擠。歷史上出現四次較大的排佛事件,即第五世紀的北魏太武帝,第六世紀的北周武帝,第九世紀的唐武宗,以及第十世紀的后周世宗。排佛的結果往往是寺廟院塔被拆被毀,僧人逃逸或還俗。但是佛教的學說與修行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分子。4 儒釋道三家之爭佛教的根本立場是要人破除執著、出離世間,這與中國原有的儒家及道教大異其趣。尤其儒家與統治階級向來有著唇齒相依的關系,對于佛教難免深具戒心。自宋朝以后,儒家學者排斥佛教與道教,稱之為“佛老二氏”,批判攻訐不遺余力,甚至自許為效法孟子之批判楊朱、墨翟。事實上,許多學者在個人信仰與生活態度上受到佛教與道教的啟發甚多。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出于道教秘傳,程顥《識仁篇》所謂“仁者渾然與物同體”,已受莊子影響。至于批判佛學方面,則程頤的弟子游定夫明言:“前輩往往不曾看佛書,故詆之如此之甚,而其所以破物者,自不以為然也。”(《宋元學案》)相對于此,也有人主張“三教合一”,但是這種想法在理論上并無可能,在現實上也常流于一廂情愿。我們不會奢望三教合一,同時也認為三教互相批判并無必要。佛教與道教是宗教,屬于信仰領域,個人可以隨緣選擇信或不信。儒家與道家是哲學,屬于理性領域,雖有宗教情操與宗教向度,但關懷焦點始終在人的現實生命之提升與安頓。忽略此二家,則中國人的心靈將歸向何方?(本文節選自傅佩榮教授所著《國學與人生》一書)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