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殯葬文化禮儀
66
2023-07-09
周朝的殯葬文化禮儀,周國家全面地繼承并完善了夏、商以來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同時也使中國的殯葬文化禮儀達(dá)到了一個高度完備的制式化(法制化)水平。
公元前11世紀(jì),周朝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周國家全面地繼承并完善了夏、商以來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同時也使中國的殯葬文化禮儀達(dá)到了一個高度完備的制式化(法制化)水平。當(dāng)然,這一制式化是以“周禮”的形式出現(xiàn)的。
“禮”即一整套言論、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在周代,“禮”是用以區(qū)別并顯示親疏貴賤、等級差別的。親疏或貴賤不同,其言、行都以不同的“禮”予以規(guī)定;禮具有法律效力,“違禮”行為要受國家(或家族)的懲罰。這就是周代的所謂“禮法合一”的社會制度。《禮記》、《周禮》、《儀禮》(號稱“三禮”),便詳盡地記載了西周政治、行政、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禮制規(guī)范,其中包括了殯葬禮儀。
在殯葬禮儀上,為顯示“貴賤有儀,上下有等”的區(qū)別,大體上有如下規(guī)范:
首先,對死者的稱呼不同。同是死亡,但社會身份不同,其稱呼各異。如,天子死曰“崩”,意山崩地裂。故戰(zhàn)國時就以“山陵崩”隱指君主死亡。諸侯死曰“薨”(hong),意為傾覆。大夫死曰“卒”,終了之意。士死曰“不祿”,即再也享受不到俸祿了。最下,平民百姓死才直言其“死”。
其次,喪服和居喪的不同。《周禮》中喪服有五等:斬衰(cui)。它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種,斬衰用粗生麻布做成,衣旁和下邊不縫邊,故稱“斬衰”(斬就是不縫邊之意)。子為父、未嫁女為父、妻妾為夫、臣為君、諸侯為天子均為斬衰,居三年喪(實(shí)為二十七個月)。
齊衰次之。喪服用熟麻布制成,因經(jīng)縫邊,故稱“齊衰”。居喪三年至三個月不等。大體上,兒子、未嫁女對母(含繼母)三年;已嫁女為父母一年;孫為祖父母一年,為曾祖父母三個月等。
大功再次之。喪服用熟麻布制成,比前者更精細(xì),居喪五個月。男子為曾祖父母、仁叔祖父母、堂伯祖母、堂姐妹,婦女為太人的姑母、姐妹等。緦服是最輕的一種,喪服用細(xì)麻布制成,居喪三個月。男子為族曾祖父、族祖父族祖母、祖父族母、族兄弟,為外孫(女之子)、外甥、婿、妻之父母、舅父等。大體上,服喪的久暫取決于血緣的親疏關(guān)系。
這些規(guī)定極為煩瑣,要記住都很不容易,上述也只是擇主要關(guān)系而言。以致后世人懷疑西周是否真正嚴(yán)格遵行過,可能其中有春秋戰(zhàn)國時儒家的想象成份。因?yàn)樵谖髦苤胤ㄖ疲藗兙圩宥樱粋€家族少則幾百人、多則數(shù)千乃至更多;而古代人壽命多短。如此服喪,一個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勢必都在服喪之中。
已死入殮后,停柩待葬曰“殯”,意指待以賓客之禮。《周禮》規(guī)定: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殯,三月或逾月而葬。即將遺體分別擺上七、五、三日而后入殮,殯之七個月、五個月、三或一個月再葬。《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載:“冬,晉文公卒。將殯于曲沃。”曲沃是晉室祖廟所在地,殯于曲沃是最隆重、規(guī)格最高的殯禮。次年四月下葬,剛好是五個月。晉文公為諸侯領(lǐng)袖,晉國是維護(hù)“尊王攘夷”的盟主,在禮儀上也就必須屬守周禮,才能對諸侯有號召力。送葬上,《周禮》也規(guī)定:“天子葬,同軌畢至;諸侯葬,明盟至;大夫、士葬,同位至;庶人葬,族黨相會。”
陪葬品的種類、多寡是隨死者的社會地位而定的。隨葬品包括青銅制的飲食器、兵器、樂器、玉器、骨器、陶器等;祭祀死者的祭品有大牢(牛、羊、豬各一)、小牢(羊、豬各一),前者為君主祭祀之禮,他人不得妄用。
此外,西周有殷商人殉之遺風(fēng),直到春秋戰(zhàn)國之交才大體消失。
西周的殯葬禮儀,旨在給人們進(jìn)行社會“定位”,并時刻提醒人們的權(quán)利和義務(wù)。
春秋戰(zhàn)國,天下擾攘、連年?duì)帒?zhàn),西周禮制多遭破壞,“兇禮”(主要指殯葬禮儀)同樣如此。至西漢文帝,臨終遺詔:自己死后,朝廷百官、親眷只許居喪二十七日(史稱以日代月),外地官員不得進(jìn)京奔喪,其后百官除喪服,民間聽任娶嫁。兩漢殯葬禮儀并不嚴(yán)格。即便為父母守喪亦只是鼓勵、表彰,而無硬性規(guī)定。魏晉南北朝,天下紛崩,兇禮多從各地的風(fēng)俗。
到唐代殯葬禮儀走向法制化,即正式形諸法律(包括刑法和禮法)。例如,唐朝重申了三年之喪,《唐律》規(guī)定,居父母喪,若身自嫁娶或去孝服以游東,均為“不孝”,屬“十惡”之條,居喪中“生子,徒一年”。
此外,具有“準(zhǔn)”法律效力的“禮”也在極力完善殯葬禮儀。在西周時代,“禮法合一”,禮即法。春秋以后,各國開始制定法律,但禮仍然存在。于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便逐步形成了“以禮輔法”的一個突出特點(diǎn)。由于禮的特殊作用,歷代統(tǒng)治者均極重視對禮的整理修訂。
唐太宗時的《貞觀新禮》和唐玄宗時的《大唐開元禮》都是我國禮制之集大成,“由是唐之五禮(吉兇軍賓嘉)之文始備,而后世用,雖時小有損益,不能過也。”(《新唐書.志.兇禮》)《開元禮》對殯葬中“若五服與諸臣喪葬、衰麻哭泣則頗詳焉。”詳細(xì)到什么官員死后幡用多長、墳多高、墓前置何類石獸及多少對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嚴(yán)禁“愈禮”。例如,《開元禮》規(guī)定:一品至三品官,可用九尺長的白幡、四至五品官用八尺幡、六至九品官用六尺幡,上面書死者的姓名、官職、功名,稱為“明旌”。唐朝對殯葬禮儀的法制化(和禮制化并舉)為后世所沿用,如明、清的此類法律條文近乎是全部照搬。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