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和制的區(qū)別,全國第三屆臨帖展...
550
2023-09-10
正本清源:如何看待錯別字問題?
第一,錯別字問題是當前書法界一個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并非哪一個展、哪一個人的個別問題。究其原因,從教育背景角度來說,是我們這代人從小就根本沒有受過繁體字的教育,對傳統(tǒng)古典文化也所知不多,全靠練書法后自學。所以從根上說,錯別字問題是一兩代人的文化斷層問題,不單是某一個人的問題,對此不能過于求全責備。
第二,書法展作為一個展覽來說,它的主要意義還是書法本體。所以,不能說一件作品有了錯別字就是一件壞作品,從書法本身來說它很可能還是一件精彩的作品,我們還是應當首先關注這件作品的書法本體,取其長處。至于文字問題,是在書法本體之外的另一個層次的文化修養(yǎng)問題。需要慢慢來,急不得,也不能因為有文字問題就將一件作品一棍子打死。
第三,臨帖展的入展作品,在評審中,已分別經(jīng)歷了初評、復評、終評和審讀四個環(huán)節(jié),所以,來稿中存在文字錯誤較多的作品,肯定在評審中已經(jīng)被下掉了,這才留下了現(xiàn)在的這些入展作品。至于現(xiàn)有作品中仍存在文字問題,也很正常,審讀也不是萬能的,何況評審時間有限,要求評委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將這些作品中的所有文字錯誤全部找出來,也是不現(xiàn)實的。
第四,我們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國展作品中的錯別字問題,既認識到該問題的普遍性、長期性,又要對提高書家綜合文化修養(yǎng)、逐步解決錯別字問題的迫切性抱有醒的認識。既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又要有解決問題的信心,并倡導形成大家互相探討、幫助、商榷、共同提高的友好氛圍——這也是我寫作本文的目的,漸漸形成一種人人爭學文化、講究用字的活躍風氣,而不是滿足于僅僅做會寫幾個毛筆字的“字匠”。因為,書法本質(zhì)上不是一種手藝活,而是一種生長于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核中的精英藝術,它必須要依靠藝術家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人格修為來作為支撐和加持,否則不可能走遠。
第五,必須聲明:本文提供如下內(nèi)容,僅是為我們書法作者和書法愛好者個人討論、交流、商榷、參考之用,請勿引用本文內(nèi)容制造其他話題或用于商業(yè)目的。(文中所舉入展作品圖片,已隱去作者名字)
好,厘清了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下面開始討論具體問題。例一:賞對聯(lián)學典故,是“繩”還是“蠅”這件大字對聯(lián)取法小歐,寫得厚重扎實,密不透風,深得古人“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之意,是一件挺不錯的作品。
文字內(nèi)容取材于兩個典故:
揮劍逐蠅:
據(jù)《三國志·魏書》注引《魏略》記載:正始時期的大司農(nóng)王思性情急躁,有一次寫字時,蒼蠅聚集筆端,趕走又飛回來,這樣幾次后,王思大怒,便起來揮劍要趕走蒼蠅。原文是:“(王)思又性急,嘗執(zhí)筆作書,蠅集筆端,驅(qū)去復來,如是再三。思恚怒,自起逐蠅,不能得,還取筆擲地,蹋壞之?!鼻宕鷱堄⒌人帯稖Y鑒類函》卷三一五《褊急》門載王思事,有“思自起拔劍逐蠅”的話。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中也提到此典:“晉朝人多是脾氣很壞,高傲,發(fā)狂,性暴如火的,大約便是服藥的緣故。比方有蒼蠅擾他,竟至拔劍追趕?!?/p>
畫龍點睛: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載: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比艘詾檎Q,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未點睛者皆在。
了解以上典故后,這副對聯(lián)的正確文本也就出來了:
紙上蠅休揮劍逐;
壁間龍怕點睛飛。此作中,作者將“蠅”寫作“繩”,不知是否另有所本。但是要揮劍“逐”(趕走)的東西,肯定是活物,應該是“蠅”更恰當;如果是“繩”,那就不需要“逐”了,“逐”了“繩”也不會自己逃走,直接“斬”就可以了。結合上面所舉古人確有“揮劍逐蠅”或“拔劍逐蠅”的典故,綜上,我傾向于認為這幅對聯(lián)的問題,是因形近字導致的文字書寫訛誤。例二:此“聽”非彼“聼”,“聽然”有迷惑性
這幅作品取法智永千字文,寫得溫潤扎實。內(nèi)容是蘇轍的《墨竹賦》,但是文字書寫有一處錯誤,將“與可聽然而笑”中的“聽然”誤寫為“聼然”。聽然:笑貌,張口而笑的樣子。此處“聽”讀yin,是一個說文中就有的字,和“聼”本不是一個字。
“聽然”在古代文獻中使用很多。這里舉幾個例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引《上林賦》開頭就是:“無是公聽然而笑?!奔庠?“聽,笑貌也?!?/p>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主人聽然而笑?!?/p>宋蘇軾《后杞菊賦》:“先生聽然而笑曰……”清顧炎武《次耕書來言時貴有觀余所著書者答示》詩:“投筆聽然成一笑,春風綠草滿階庭。”清錢謙益《曹母陳孺人七十序》:“孺人聞之,必然聽然燕喜。”如果大家還不放心,那我們找一下古籍中的原文。
這是古籍中司馬遷《史記》所引《上林賦》,寫作“聽然”而非“聼然”。這是明文徵明寫的隸書《上林賦》,寫作“聽然”而非“聼然這是明黃姬水寫的楷書《上林賦》,寫作“聽然”而非“聼然”。
這是蘇轍《欒城集·墨竹賦》的原文,寫作“聽然”而非“聼然”。本文作者所抄的這篇文字就是蘇轍《墨竹賦》。據(jù)此應可定讞。推想其原因,作者將“聽然”誤寫為“聼然”,當是出于一種想當然的慣性,僅是抄寫文字,而未能深究“聽然”一詞的意思,如果查查字典,了解一下所抄《墨竹賦》文句的意思,應當有更大可能就不會出現(xiàn)此類問題了。這個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僅僅當個“抄書匠”,只抄文字不深究文意,確實有風險,抄書須謹慎。但也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對“聽然”這個詞并不熟悉,該作者寫錯也屬=正常,也有可以原諒的一面。例三:此“制”非彼“製”,不能亂穿“衣”這幅作品取法褚遂良,中規(guī)中矩,功夫扎實。文字內(nèi)容寫的是李斯的名文《諫逐客書》,但是其中有一處文字錯誤,將“包九夷,制鄢郢”中的“制”誤寫為“製”。制和製的區(qū)別:當制作、制造講時,寫作“製”;當制度、控制、管制講時,寫作“制”。打個比方,一旦給“制”穿上了“衣”,變成了製,就和制不一樣了,變成了另一個字了。《諫逐客書》中“包九夷,制鄢郢”的制,意為控制,仍應寫作“制”。這是古籍中司馬遷《史記》所引《諫逐客書》,寫作“制”而非“製”。這是古籍《古文觀止》中《諫逐客書》,寫作“制”而非“製”。這是作者的寫法,大概率是寫錯了。例四:此“豐”非彼“豊”,“豐采”要慎重。此作書風仿清人趙之謙,書寫內(nèi)容是明代項穆的《書法雅言·老少》一節(jié),但是其中有一處文字書寫錯誤,就是將“豐采秀潤”中的“豐采”誤寫為“豊采”。豐采,指美好的容貌和姿態(tài)。豐和豊的區(qū)別;在用于豐富、豐功偉績時,寫作豊;在用于豐采、風姿時,仍寫作豐。我們同樣可以調(diào)出古籍《書法雅言·老少》一節(jié)的原文,驗證一下。古籍《書法雅言》,寫作“豐采”而非“豊采”。古籍《書法雅言》,寫作“豐采”而非“豊采”。作者將“豐采”寫為“豊采”,大概率是寫錯了。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