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眾推風云榜橋本是連接此岸和彼岸的建筑,但在其誕生后也開始從功能性,逐漸升級,美觀和實用性都有所增加,如今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中國歷代能工巧匠建造的橋梁是不計其數。這些橋梁流傳至今,已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說到底,中國的十大名橋有哪些呢?「鏈接」盧溝橋01北京豐臺盧溝橋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在金朝明昌年(1194年)第一次修建,在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修復。橋長200步,石頭欄桿上列有柱頭,石獅子形態各異,有吃奶的,有回頭抱著的,有背著的,神態和顏色搭配得很好,數量數不完。民間傳說:這是魯國公輸班(即魯班)的神妙雕刻啊。橋北面是個村子,有幾百戶人家。己巳年,被元朝的兵馬焚燒搶奪光了。村頭的碉堡工事,沿著河蜿蜒不絕,望過去就像城墻上的矮墻一樣。盧溝橋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后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如今,盧溝曉月是古時北京八景之一,其意境是由遠山、近水、曉月、美橋之情趣,相互映襯,渾然一體而構成的。盧溝橋一帶“每當晴空月正,野曠天低,曙色蒼蒼,波水淼淼”。頤和園玉帶橋02北京頤和園玉帶橋全國各地有許多橋梁名曰“玉帶橋”。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位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光緒時(1875-1908)重修。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制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在皺緞般的水面上浮動蕩漾,景象十分動人。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過,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深得乾隆帝喜愛。現在,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東面是“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五音橋03河北東陵五音橋五音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河北遵化市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筑物,包羅中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五音橋所用石料亦屬獨特,除了全橋身用漢白玉石材拱砌之外,能發出音響的欄板,是使用質地潔白、細膩的方解石,此類石材約含有50%的鐵質石料雕刻建造的,因此能夠發出響聲。薈萃了清朝建筑藝術精華的清東陵,同時也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頂峰。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以獲得最佳效果。趙州橋04河北趙縣趙州橋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當地稱做“大石橋”。趙州橋建于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趙州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卻安然無恙,趙州橋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五亭橋05揚州瘦西湖五亭橋五亭橋有“中國最美的橋”之稱,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位于國家5A級景區——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內,是揚州市的地標建筑,五亭橋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又叫蓮花橋。“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五亭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志,也是揚州城的象征。廣濟橋06廣東潮州廣濟橋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為古代閩粵的交通要津。該橋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為中國橋梁史上的孤例,是獨特的文物旅游觀光勝地,古人有“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之說。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象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安平橋07福建晉江安平橋安平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市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于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上筑憩亭5座,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規模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筑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平面呈六角形,空心,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造力。十字橋08山西太原十字橋十字橋位于山西太原市晉祠內主體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十字橋又名“魚沼飛梁”。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重建時,為追封叔虞為汾東王,榮耀其母,建造了宏偉的圣母殿,同時利用殿前的泉水筑了砌石泉池,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此方形池中多魚,所以取名“魚沼”。至于所謂“飛梁”,本著“架橋為座,若飛也”、“飛梁石磴,陵跨水道”的說法,這是晉水的第二源流,沼上架十字形板,橋沼內立三十四根約30厘米見方的小八角形石柱,柱頭卷殺,柱頂架斗拱與橫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具體做法為柱上交以著柏枋,上置大斗,斗上是十字相交,乃以承接梁、額),就是“飛梁”。瀘定橋09四川瀘定橋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于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相傳康熙帝統一中國后,為加強川藏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而御批修建此橋,并在橋頭立御牌。該橋始建于1705年,建成于1706年,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里,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余噸。瀘定橋兩岸的橋頭古堡為傳統木結構古建筑,為中國獨有。瀘定橋自清以來,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飛奪瀘定橋”,打開了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和世界軍史上“驚、險、奇、絕”的戰爭奇跡。風雨橋10廣西三江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位于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潯江河上,由鋼筋混凝土月牙形單橋拱和集侗族特色木構建筑技藝精華于一體,有7個橋亭,其長度和規模均為世界之最,堪稱世界第一風雨橋。它充分運用榫卯結構原理,全橋不用一顆鐵釘,只用大小條木以榫頭卯眼互相穿插銜接,直套斜穿,就能使全橋堅牢安全。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楊似玉率領上百著名工匠2009年承建,2010年12月底竣工。這座集侗族木構建筑精華于一體的多功能風雨橋建成后,將和“侗鄉第一鼓樓”——三江鼓樓遙相呼應,并通過民族特色旅游商業步行街——月亮街和侗鄉大道,與世界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筑“侗鄉鳥巢”東方斗牛場連成一片,構成三江縣城最經典的黃金旅游圈,成為三江的標志和名片。這十大名橋你怎么看?歡迎補充交流哦~歡迎點擊 鏈接 發現和探討更多榜單內容哦~整編:大男孩寅申,本文資料皆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第一時間處理,謝謝!歡迎點擊 鏈接 來 眾推風云榜 暢聊風云變幻,共推精彩見聞~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