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個八字早年父母早亡 (父...
769
2023-09-26
源作者:有書共讀
為什么這個八字早年父母早亡賈敬是寧國府的長房長孫,膝下有賈珍和惜春這一雙兒女。
可是,他既不愿擔族長重任,也不想親近兒女,除了向道燒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
就連爵位,他都扔給了兒子賈珍繼承。
在賈珍和惜春的生活中,這位不負責任的父親,是位妥妥的缺席者。
賈敬未曾盡到管教約束兒子的責任,導致賈珍一味追求享樂,毫不顧及做人的責任和底線;
他也沒有盡到關愛呵護女兒的責任,讓惜春小小年紀就失去少女該有的天真爛漫,變得冷漠和孤獨。
可以說,父親的三觀,決定著孩子的品行和人格。
賈珍和惜春雖然出生在富貴之家,但母親早亡、父愛缺席,兄妹二人自小便猶如孤兒一般。
賈敬這位做父親的,常年在外修道煉丹,即便春節回家祖祀:
“亦是靜室默處,一概無聽無聞。”
家里遇到大事,賈敬也不愿回家處理。
總是擺出一副隨你們折騰的態度:
“我是清凈慣了的,我不愿意往你們那是非場中去。”
他漠視兒女,賈珍兄妹自然對他也不親厚。
這從賈敬的喪事上,就可見一斑。
古人講“人死為大”。
按理來說,不管父親生前對錯,一朝故去,作為兒女的理應盡一盡這最后的孝道。
然而賈珍對父親的孝道,可謂是做足了表面功夫,內心卻不含一絲真情。
得知父親過世時,賈珍“
即忙
告假”,和兒子賈蓉“星夜馳回”。
等到了靈前,爺倆馬上“放聲大哭”。
他們從停靈的鐵檻寺大門外就下跪,一路爬一路磕頭:
“至棺前稽顙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嚨都啞了方住。”
接下來,賈珍把喪事辦得風風光光,一派“喪儀焜耀,賓客如云”的景象;
他還嚴循立法守靈,滿臉悲痛地“靈旁藉草枕塊,恨苦居喪”。
可實際上,賈珍絕對難稱“孝子”。
喪期沒過,他就在家中大規模聚賭。
因為自己不方便出面,就讓兒子賈蓉來攢局,玩得開心舒暢,絲毫不見喪父之痛。
對賈珍等人“影帝級”的演技,他妻子尤氏給出了一針見血的評價:
“我們家下大小的人只會講外面假理假體面,究竟做出來的事都夠使的了。”
賈珍好歹還演一演,住在榮國府的惜春,干脆裝作不知道父親過世,根本都不參加葬禮。
對于惜春來說,“家”代表的不是溫暖,而是會拖累她名聲的“污點”。
畢竟,連湘蓮這么個外人都知道,寧國府“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干凈,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干凈。”
如果賈敬盡一盡管教之責,賈珍能恪節守禮,寧國府又何至于落得這樣的污名?惜春又怎么會以家為恥?
賈敬這個爹,著實是太不負責任了。
賈敬一心修仙,為了了無牽掛,直接把世襲的爵位讓給賈珍。
賈珍年少襲爵,無人引導教誨,只享受爵位帶來的潑天富貴,絲毫不知其承載的家國重任。
這導致賈珍深陷膏粱錦繡之中,為人做事沒了禮法顧忌。
他不僅敗壞寧國府的倫理綱常,更帶壞了整個賈家的風氣。
喪父本是哀傷事,可賈珍聽說兩個小姨子來了,竟然與兒子相視一笑,連連說著“妥當”。
哭完靈,賈蓉對尤二姐說的那句:“二姨娘,我們父親正想你呢”,更是將賈珍的德行徹底揭露。
可笑賈敬清心寡欲、修仙求道,可非但沒能求得長生,還使兒孫越發放肆胡鬧起來。
年幼親情的缺失,還使賈珍不懂如何處理親子關系。
他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也順延到了兒子賈蓉身上。
父親早死八字
他平素,總對賈蓉呼來喝去。
賈蓉一聽到父親有吩咐,都是“忙答應了”,趕緊去辦。
兒子這么殷勤,賈珍依舊不滿意。
不高興時,他對賈蓉非打即罵,一點也不顧及兒子的顏面。
長期遭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摧殘,賈蓉對父親也只是面上應付。
賈母一行去清虛觀時,賈蓉偷懶跑到鐘樓里歇涼。
賈珍見后怒不可遏,命令小廝向賈蓉臉上吐口水。
“有個小廝便上來向賈蓉臉上啐了一口”,問到:
“爺還不怕熱,哥兒怎么先乘涼去了?”
賈蓉對父親的責罵與羞辱已形成了本能的懼怕,嚇得一句話也不敢說。
即便被下人如此輕賤,賈蓉也不敢違拗父親的命令,卻少不得在背地里委屈抱怨。
賈珍不慈,賈蓉不敬,這父子倆的關系,也絕不融洽。
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賈敬的父愛缺位。
賈敬不僅毀了兒子的一生,還連帶著毀了孫子。
在重男輕女的過去,賈珍這個長子尚且得不到父親的一絲疼愛。
作為女兒的惜春,當然更好不到哪去,她甚至比賈珍更像個棄兒。
幸好有賈母憐惜,把惜春接到了榮國府,不然,她的境遇只怕會更凄慘。
《紅樓夢》同輩的姐妹中,惜春的年齡最小,又是寧國府長房嫡出的千金,理應比元春在榮國府的地位還要高。
可父愛的缺失,讓惜春極度缺乏安全感。
本該是天真爛漫的萌妹子,生生養成了一副孤僻冷淡的性子。
探春起詩社時,一眾姑娘們興致勃勃,連孀居的李紈也參與進來。
大家互相取雅號、起諢名,“各有主意自管說出來大家平章”。
唯獨惜春興致缺缺,在李紈的安排下,才勉勉強強做個“謄錄監場”。
因為從沒有被愛,所以也不會愛人。
這樣的惜春,就連自己身邊的人,都不懂得維護。
王熙鳳因“繡春囊事件”查抄大觀園時,從惜春的丫頭入畫房里查出了“男人的鞋襪等物”。
入畫坦誠,是哥哥托她保管的。
王熙鳳便約么著是誤會一場,雖嘴上說事后要去調查一番,但其實打算就此揭過。
可是惜春全然不顧入畫的跪求,依舊要懲治她,說:
“嫂子若饒她,我也不依。”
惜春不僅無情,而且自卑。
她沒有父親依傍寵愛,就害怕:
“若不拿一個人作法,那些大的聽見了,又不知道怎樣呢。”
畢竟寄人籬下,惜春總覺得自己浮萍無依,時刻都怕被人拿捏。
這種恐懼在賈母去世后,到達了頂峰。
賈母之死,讓惜春哀嘆:
“父母早死,嫂子嫌我,頭里有老太太,到底還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
親歷榮、寧兩府的末世動蕩,惜春深陷宿命論無法自拔。
她焦慮到不能自已,“一天一天地不吃飯,只想鉸頭發”。
最終,惜春還是托身庵堂,出家做了姑子。
但凡賈敬盡一盡為人父的責任,給這孩子一點疼惜,惜春也不至于冷面冷心至此。
“養不教父之過”,但賈敬沒能做到。
賈珍和惜春的不幸,雖然跟童年喪母有關。
但是真正造成他們性格缺陷的,是父親賈敬的逃離與缺席。
兄妹倆找不到參照的榜樣,也沒得到父愛的滋養,只好過著一塌糊涂的人生。
父親,是男人最溫柔的稱呼。
在兒女的成長過程中,身為父親,除了管束教育之外,更要用愛陪伴和見證兒女的成長。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