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Boss爆史 “清明節是怎么來的?”相信不少人今天都會聽到這個問題。一些“有學識”的家長,就會給孩子講春秋名臣介之推的故事。介之推與清明節的關系 當年介之推跟隨晉文公重耳流落江湖,在最艱難的時刻,割下大腿上的肉來保證重耳的飲食。重耳非常感動,表示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厚賞介之推。十九年逃亡生涯結束后,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也履行承諾要對介之推進行封賞。但介之推卻帶著老娘躲進了深山老林,他做這些事不圖回報。 晉文公急著報恩,竟一時糊涂,聽信讒言,派人火燒綿山,企圖將介之推給逼出來。沒想到介之推卻與母親抱樹而死。死前還給晉文公留下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介之推的舉動讓晉文公羞愧難當,為了紀念介之推,他規定在寒食節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的冷食。寒食節一開始期限是一個月,但一直吃冷食對腸胃不太好,漸漸的縮短到一天,日子就定在就在清明節的前一日。寒食節當天,人們為了紀念介之推,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因為日期與清明節相近,后來就與清明合二為一。而清明也不單是祭祀介之推,還可以祭祀自己的先祖。因此有些人認為,清明其實是為了祭祀介之推而設。寒食節的起源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么?答案是否定的。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和八卦等事物聯系在一起,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而今天的清明節,其實是融合了中國古代的兩個傳統節日而成,即:寒食節和上巳節。 寒食節的起源,并非為了紀念介之推,而是繼承了上古時期的舊習。每當仲春時節,氣候干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發火災,而且春雷也容易引發山火。而古人往往在這個時期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為了保證祭祀活動的順利進行,便要求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稱之為“禁火”。祭祀活動結束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和生活的起點,稱之為“改火”。 禁火期間由于沒有火種,人們只能吃提前準備好的冷食。但有的地方寒食節長達一個月,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所以期限漸漸縮短,到唐朝時只剩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而寒食節的傳統習俗便是禁火、祭祖、吃寒食、插柳。唐朝之后,寒食節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過去的地位。上巳節的習俗 而除了寒食節外,清明節還吞并了另一個傳統節日:上巳節。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的傳統習俗是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之為“祓禊”(fúxì),后來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活動。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就是書圣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上巳節這一天所寫,記敘與友人飲酒賦詩,流觴曲水一事。 到了宋朝,上巳節逐漸銷聲匿跡,而清明節又取代了寒食節的地位,所以上巳節的一些傳統習俗就被清明節所融合。如今天清明節郊外踏青、放風箏等習俗,就是從上巳節的一些習俗中演變而來。 那古代清明節放假幾天呢?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明節雖來源已久,但在全國范圍內盛行,并設立掃墓假是在唐宋之后。唐玄宗時期,不少官員因掃墓問題耽誤職守,所以唐玄宗特地規定寒食、清明放假四天。唐德宗時,假期增加到七天,官員們也可以從容掃墓。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據宋代的《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這一傳統節日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活動,規模極其盛大。大家認為清明節應該放幾天假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