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槐序姑娘一朵女子,風輕云淡,歡迎關注槐序~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詩詞,亦有最精美的配圖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摘自 王勃 《滕王閣序》王勃這首《滕王閣序》,素有“千古第一駢文”之稱,贊譽很高,可以說單就文章而言,在大唐找不出第二篇能與之相較。在這篇《滕王閣序》中,王勃引用人物典故多達40余,成語也有30余,足見王勃的文學造詣之深,可謂是天才也。于是就有人好奇,那王勃的詩如何呢?因為英年早逝,所以王維存世的詩并不多,只有80余篇,但盡管如此,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相比于盛唐時期李白、杜甫、王維的那些經典,倒也不足為奇。如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等,都是送別詩,但很難說王勃的詩更加出色。還有一點是,有些詩句是“詩紅人不紅”,比如一些佚名的打油詩,“一片兩片三四片”這種,流傳度很廣,卻不是作者的真實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蘇軾的《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你很難說這是不是一首詩詞,相比于蘇軾的《定風波》和寫赤壁的一詞兩賦,根本就放不到臺面上。所以,要了解王勃在詩詞方面的水平,還得挑一首更具有代表性的。比如《秋夜長》: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南雁翔,崇蘭委質時菊芳。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纖羅對鳳凰,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從王勃記事起,大唐就不斷出兵征伐,導致社會不安、民生受損,所以王勃印象深刻。而王勃9歲時讀《漢書》,就能撰寫《指瑕》十卷,指出原著的錯誤之處;10歲飽覽六經;15歲便上書右相劉祥道,抨擊大唐軍政:伏見遼陽求靖,大軍頻進,有識寒心,群黎破膽……辟地數千里,無益神封……16歲,王勃未冠而仕,授職朝散郎,可見王勃很有治世之心。所以王勃這首《秋夜長》雖是寫“女子思夫”,卻實則在譴責戰亂,有很強的現實主義批判色彩。并且,王勃在詩中吸取了《詩經》、《漢樂府》的民歌精華:“思自傷,征夫萬里戍他鄉。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白居易的《賣炭翁》也是寫實的詩,可以用來和這首《秋夜長》比較一下,會很有趣。換句話說,這才是王勃在詩詞方面的真實水平。后世甚至有人說,如果王勃不是早逝,那么大唐詩壇的第一把交椅,就輪不到李白、杜甫了。遺憾的是,王勃短暫的一生還不順遂,剛當官不久,便因一篇《斗雞賦》而被高宗李治逐出長安,后來李治看到王勃的《滕王閣序》時,悔恨不已,主動承認錯誤,并連說了三次:可惜!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秋冬,王勃返回長安參加科選,未曾想禍起官奴曹達,因此被下獄,而王勃的父親也受牽連,貶謫南荒之外的交趾。王勃出獄后心生愧疚,決定前往南海去探望父親,正是路過南昌時寫了《滕王閣序》,其中有幾句是: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由這幾句詩文中可見,王勃對父親受牽連一事,是真的耿耿于懷,盼望著能在父親膝下盡孝,聆聽教誨。可惜的是,王勃與父親見面后,僅有短暫的團圓,再別竟是永別。上元三年(公元676年)8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親返還時,渡海溺水,不幸身亡,年方二十七歲。在大唐,還有一位詩人,也是天縱奇才,也是27歲英年早逝,就是“詩鬼”李賀。逝者已矣,無論如何,王勃和李賀都給后人留下了經典詩篇,值得被銘記。- END -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