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是一個什么樣的期刊,他是...
1022
2023-10-07
見到周奇時,他正在醫學教學實驗樓循證醫學中心的實驗室里忙碌著。同往常一樣,他緊盯著電腦屏幕,進行醫學文獻信息檢索與數據處理。
他看起來其貌不揚,但眼神中透露著認真與投入。
就在這一方小小的實驗室中,第一臨床醫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周奇成為了蘭大醫學史上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柳葉刀》發表文章的學生。
01 他和《柳葉刀》的故事
周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he Lancet》發表通信類文章
時間回到2019年10月5號晚上,周奇正在電腦前閱讀近期領域醫學期刊發表的文獻。瀏覽到《柳葉刀》期刊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的通信類文章被在線發表了。“其實期刊編輯人員6月份左右的時候郵件通知了我們,我的文章入選了。當我親眼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柳葉刀》發表的時候,還是特別激動,第一時間告訴了導師和同學,跟他們分享喜悅,以至于興奮地一晚上沒睡著覺。”周奇回憶道。
《柳葉刀》(英文名《The Lancet》),世界權威醫學雜志,有著近200年的悠久歷史,目前期刊影響因子達到59.102,是醫學界耳熟能詳的國際頂級期刊。
周奇發表的這篇文章,源于他的導師,基礎醫學院循證醫學中心陳耀龍教授組織的一次課題組組會。
“陳老師課題組每周日晚上都會帶著研究生和蒲公英科普協會的本科生一起開組會。某天晚上的組會,陳老師讓我們分享醫學權威期刊最新發表的學術研究。那天我正好分享了《柳葉刀》最新的一篇文獻,關于22種藥物干預措施治療廣泛性焦慮療效比較的系統評價和網狀Meta分析。在分享以及和導師同學們交流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了這篇文章中部分觀點可能存在不嚴謹的情況。”周奇說。
“該文獻把這一系統評價和網狀Meta分析納入89篇隨機對照試驗進行數據合成,最終得出22種藥物療效之間排序的優先性,但其中16篇來自中國的隨機對照試驗大部分存在質量上的問題(真實性有待考究,因為之前有調查顯示,中文期刊上發表的隨機對照試驗只有7%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隨機對照試驗)。我們針對這16篇中國發表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討論。”周奇說。
于是,周奇和導師以及同學們很快整理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系統評價是臨床實踐指南的基石,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會影響臨床醫生的診療決策,因此,進行系統評價研究時,應對納入的原始研究進行質量上的核查,聯系原始研究的相關作者,確定原始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其實早在10年前,陳耀龍教授和同在循證醫學中心的楊克虎教授在《柳葉刀》期刊上也發表過一篇通信類文章(楊克虎教授為通訊作者),該文對《柳葉刀》上發表的“Avoidable waste in the production and reporting of evidence”一文中所構建的研究被浪費的模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補充了其中的關鍵環節。
文章發表后,兩位教授收到該文作者,國際循證醫學先驅、Cochrane協作網、James Lind Library創始人Iain Chalmers爵士的感謝信,信中指出陳耀龍、楊克虎教授提出的觀點和內容恰當地完善了他構建的模型,并表達了進一步與蘭州大學循證醫學中心交流合作的意愿。
巧合的是,兩位教授都是周奇的導師。
“我有兩個導師,楊克虎教授和陳耀龍教授,他們在循證醫學這個領域上給了我極大的支持,提供給我很重要的學術平臺,讓我能夠充分展現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全心進行學術科研創作。”周奇說。
而提到這個科研能力突出的小伙子,陳耀龍更是直言不諱:“周奇大事做的成,小事做的好。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小伙伴們真誠。對科研充滿著無限的熱情,未來的前途不可估量。”
02 與科研為伴,是一種不一樣的幸福
在科研的道路上,對于研二的周奇來說,已然算得上是碩果累累——除了《柳葉刀》,他還發表過9篇SCI論文、11篇CSCD論文,參與臨床實踐指南10余部、科研項目10余項......但每一份成果的背后,都少不了鮮為人知的付出。
從2014年入學開始算起,今年是周奇與醫學結緣的第六個年頭。回憶當初填報高考志愿時的場景,他說:“自己當時的每一個志愿基本都是醫學專業,只是最后沒被第一志愿——臨床醫學專業錄取,而是機緣巧合地被調劑到了臨床醫學檢驗專業。”
或許人生總是充滿了巧合。早在大一偶然參加的一次學術講座中,周奇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科研啟蒙老師陳耀龍。“當時講座圍繞“循證醫學”展開,我立刻感覺到很有興趣。”周奇回憶道。
用導師陳耀龍的話說,循證醫學大部分情況下不直接生產研究證據,但會對現有的研究證據進行遴選、評價和分級,從而提供給決策者高質量的信息和依據。特別是在信息泛濫良莠不齊的情況下,這樣的工作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講座結束后,周奇第一時間聯系了陳耀龍,表達了自己的興趣,這樣便開始了他在循證醫學方向的探索之路。
談到多年的科研奮斗歷程,周奇總是面帶微笑。在他看來,與科研為伴,是一種不一樣的幸福。
周奇當時所學的專業實行的是醫學類專業中的“1+3”模式,即本科四年,大一在榆中校區,其余三年搬至城關校區東區。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周奇就放棄了回家的休息時間,在循證醫學中心擔任了本科生志愿者,開始逐漸接觸到循證醫學領域的日常實踐與工作。也是從那時起,對于周奇而言,陪伴他的常常是循證醫學中心深夜的燈光。也正是在實驗室一點一點埋頭探索的過程中,周奇漸漸感受到了自己所學專業的魅力,并開始慢慢尋找自己對于循證醫學專業的認同感、歸屬感乃至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科階段的周奇,除了面對繁重的醫學課程外,還要兼顧科研工作。“為了能夠按時完成科研任務,有時候我只睡4個小時,通宵熬夜也不足為奇。不過艱難的是,熬夜之后還要頂著黑眼圈繼續上課。”周奇笑著說。
其實,周奇也坦言,在科研上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以及反復在文獻檢索與篩選等一件事情上的探索與執著,常常讓他感到迷茫與困惑,久而久之甚至產生了倦怠心理。幸運的是,面對這些科研路上的絆腳石,周奇漸漸在荊棘之中找到了自己的解決方式:“除了要及時與老師、學長學姐充分溝通外,也要熟悉各類數據庫,學會獨立尋找問題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堅持并熱愛自己的選擇,激勵自己無悔地走下去。”
投身科研,除了熱情,還要有科學的方法。周奇記得導師陳耀龍曾這樣告訴他們:“當前國內外都非常缺乏循證醫學的方法學家,我希望你們能感受到方法學家的重要性,并相信這份事業對你們潛在的意義和價值,早日成長為卓越的方法學家。”
循著這樣的思路,周奇在循證醫學的道路上堅定地大步前行。
周奇發表的9篇SCI論文
周奇發表的11篇CSCD論文
03 屬于醫學生的情懷與堅持
參加國內學術會議
在國際學術會議中英文匯報
醫學專業,在很多人眼中,學起來辛苦且枯燥。周奇卻不這樣想,他知道,自己是在一點一滴的了解和日積月累的探索中逐漸喜歡上循證醫學乃至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平時,周奇最主要的工作便是信息檢索、文獻評估、證據的處理以及轉化為臨床醫生和患者做出恰當診療決策的規范性文件。通過查閱海量的文獻資料進而對臨床醫生的常規實踐提供建議、指導與幫助。
也就是說,周奇雖然是醫學生,但卻是“不拿手術刀”的醫學生。
“臨床醫生進行臨床實踐的時候,比如開什么藥,采取什么樣的診療方案,其實并不是完全一致,即便是在同一個科室,不同的大夫針對同樣的疾病問題,所開具的藥方或處方也可能是不一樣的,同時整個診療流程也會不同。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基于大量已發表的高質量研究客觀地逐一解答這些臨床問題,然后轉化為指導臨床實踐的規范性文件。”周奇解釋道。
除了對已有的文獻進行檢索分析外,周奇所在團隊還會結合患者的情況以及醫生的臨床實踐,在匯總醫生、患者、實踐三方信息的前提下針對臨床具體問題進行決策。周奇說:“這樣其實非常有利于優化我們的臨床診療流程。”
在周奇看來,作為一名醫學生,當自己參與優化的診療方案能夠切實幫助到每一位患者時,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就是有意義的,這也是他作為一名醫學生的情懷所在。
對于循證醫學專業的研究者來說,在篩選文獻時,常常存在不同文獻對同樣問題的結論是矛盾的,有時甚至會顛覆人們日常當作真理般存在的觀點。這一點,周奇深有體會。
“我舉一個例子,很多人覺得,多喝牛奶有利于身體健康,但是經過臨床研究的反復驗證后,結果顯示牛奶過量攝入會引起骨質疏松,這就是我們日常工作之一。其實,我們不僅在做科研還在做科普,就是要讓大眾更多地了解上述這樣的科學實踐。”
懷著普及科學知識的美好愿景,周奇所在的科研小組成立了“蒲公英科普協會”,和本科生一起共同參與到相關的科研科普工作中去,讓醫學生們一入校就體驗到了科研科普工作的意義,更是希望把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傳遞給更多的人。
周奇的專業并不是在手術臺上或診療室里直接面對病人,更多是在背后默默通過信息檢索與分析,去探知不同方案的具體施行效果并輔助臨床醫生改進臨床實踐。“就像醫學教育一樣吧。”周奇笑著說道。對他而言,不論是臺前還是幕后,醫學生的情懷與從醫工作的理想已無形中深深嵌入他的生命。
談及未來,他希望自己能堅定地從事醫學工作:“能加入一些學術團體或機構,或者成為一名大學教師,把我們的科研知識傳遞給更多的醫學生,繼續進行醫學教育與科普。”
生活里的周奇是一個淡定從容的人,也是一個心懷感恩的人。平時與導師同學一起打籃球、聊聊輕松的生活話題,都讓遠離家鄉的周奇找到了更多的溫暖。
“我很感激自己的父母親人給予我無條件的支持與信任,感激學校和導師提供的豐富資源與無私幫助,感激并肩作戰的團隊成員相互包容與配合,也小小地感激一下自己在遇到無數困難時沒有忘記初心。”周奇說。
取得多項科研成果沒有讓周奇依賴光環而止于探索,他一如既往,踏實地走在科研的道路上。目前,周奇已經投入了醫學臨床實踐指南的研究課題,課題組將基于高質量的研究,形成輔助臨床醫生進行最佳診療決策的指導性文件。
今年已是周奇與醫學結緣的第六個年頭。在蘭大,周奇從對專業的迷茫無助到逐漸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未來,他也將堅持夢想,繼續在醫學科研之路上留下自己的腳印,記錄人生的意義。
內容來源丨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
文字丨肖坤 黃煜
圖片丨受訪者提供
編輯丨王雯琪 湯欣然 黃煜
責任編輯丨黃煜
主編丨肖坤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