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老鳥說早早早曜變天目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盞(建寧府建安縣(今建甌市)東部,今屬南平市建陽區),是宋人斗茶用的。所謂曜變,就是在黑釉器上出現的灰色或漆黑色小斑點,斑點周圍有一圈銀藍色暈環。所謂稻葉就是在瓷器釉面上出現的黃褐色小圓點,猶如稻葉上的菌斑。而所謂天目,則是比喻這些黑釉器的斑點猶如夜空中閃現的繁星,給人以神秘奇幻之感。在黑釉里自然浮現著大大小小的斑點,圍繞著這些斑點四周還有紅、綠、天藍等彩色光暈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閃耀。而且從器皿的整體來看,也會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而出現大面積的色彩變幻,就仿佛是一只變色龍一樣。天目瓷器中以曜變、油滴、兔毫最為名貴,而曜變又居于之首。現如今油滴、兔毫都能復燒,可曜變的仿造燒制卻差強人意,當今曜變復燒的第一人陸金喜所燒制的曜變雖然有其形,但還缺其神,還是差點東西。曜變天目的燒成溫度高,達到1330度,而且范圍非常窄,只在10度至20度之間變化,這對火候和窯爐的要求甚高。建窯是依山而建,產量大,升溫快,能燒高溫。燒窯時由于火焰溫度,物品放置的位置不同,往往會出現一些窯變效果。窯工經驗豐富,器物放置位置及火候控制較好,使得建窯成功燒制出大量精美絕倫的窯變器。曜變天目的釉藥酸性較高,黏性較強,鐵含量比例較大。它的釉與油滴建盞、兔毫建盞等相同,只是燒成條件有別。在燒成油滴的過程中,如果高溫緩慢冷卻的結晶形成階段后期,燒成溫度突然升高后又迅速冷卻,使形成油滴釉中的鐵結晶稍微進行微量熔解,立即又受到快速冷卻的影響,致使在鐵的結晶體周圍形成薄膜,遂形成“曜變”。顯然,這種操作難度極高,所以才會在燒制百萬只建盞中,才能找出極少數這種“曜變建盞”。變盞的形成大概是百萬分之一的概率。為何這么少呢?原因應該是技術太難。用行業話來講,那就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意外事件。是沒標準、沒答案、沒辦法掌控的技術。世界上唯一存世的3件半“曜變天目 ”建盞,分別藏于日本靜嘉堂、藤田美術館、大德寺龍光院,被視為日本國寶級文物!2009年,杭州出土一件同款殘品,也是國內僅有的一件殘器。就連福建建陽建窯遺址,這些年也沒發現過曜變盞或者殘器。不過這都是明面上的事情,在附近村落中的藏家手中估計曜變瓷片就不少。至于有沒有完整器在哪個藏家手里捂著,我想大概率是有的,畢竟曜變天目辨識度高,不會泯于世間。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