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明大教主2021年,曾經有文章質疑聯想集團財報數據,我當即發了一篇【聯想集團財報數據有雷?胡扯!?#雪球星計劃#?#聯想集團Q1業績強勁凈利潤率新高#?#調研百家中國上市公司#??最近很多投資者看到聯想集團撤回科創板上...】的分析文章。文中教主將聯想與同行惠普、戴爾進行比較,說明聯想財報數據與同行具有一致性。后來股價表現也證明,聯想集團的股價只是單純跟隨PC景氣度變化上下波動,“言之鑿鑿”說公司財務造假的小作文,隨著股價走勢的企穩也銷聲匿跡。拿幾個生意模式不同的公司比來比去,覺得其中較好的一家公司業績有雷,是脫離了行業橫向比較的客觀性/真實性,是相當主觀唯心的。2020年的億聯網絡發生過一次,如今同樣的事情又出現在國聯股份身上。后續教主將發出國聯系列文章說明自己的觀點,也請眾鄉親見證判斷的正確性。我曾經看到很多投資人說:“上海鋼聯、慧聰集團、生意寶、廈門象嶼、焦點科技、歐冶云商都是國聯股份的可比公司”。可事實上國聯真有這么多可比公司嗎?談這個問題之前先請大家來看下教主獨家統計的圖表:(數據摘自各家上市公司三季報及歐冶云商招股書)1.焦點科技,擁有與“國聯資源網”相似的“中國制造網”,屬產業互聯網公司,但主要營收來自于信息服務和互聯網保險,與國聯股份差距較大;2.廈門象嶼,雖也有部分集單采購再銷售的業務,但作為一家供應鏈服務公司,廈門象嶼資產偏重,收入主要來源于物流和供應鏈金融,公司在股票分類中屬于“物流”行業;3.生意寶,有自己的信息資訊平臺,覆蓋的行業也較多,但主營和焦點科技類似,是信息服務和供應鏈金融。這兩家企業毛利率也比表上其他公司高出很多;4.慧聰集團,坐擁棉聯、買化塑兩大產業互聯網交易平臺,部分生意模式與國聯類似。但大宗商品交易模式與國聯不同,旗下云服務平臺與國聯“百家云工廠”的生意模式相差較大;5.上海鋼聯,主營鋼材大宗交易,資訊服務占營收比例也不算高,營收結構和國聯類似。但鋼材交易中“寄售”對利潤貢獻比例偏高,與國聯的“拼團”模式不同;6.歐冶云商為一家鋼材大宗交易平臺,主營收入來自于“統購分銷”。盡管“統購分銷”說法與國聯的拼單不同,但本質上幾乎一樣。教主認為,歐冶云商這家尚未上市的公司才是最像國聯生意/經營模式的公司。歐冶云商交易全流程與國聯股份“預談”、“掛網”、“歸單”、“確貨”、“確單”、“發貨”、“收貨確認”的模式相同。兩家公司拼單/統購分銷與寄售/傳統供應鏈模式不同,在此模式下公司不會擁有貨物的所屬權,交易過程中風險更小。存貨方面,2022年三季報,國聯股份存貨金額1.25億,占公司前三季度營收的0.2%。而同期,供應鏈服務商廈門象嶼存貨298.6億,占營收比為7.6%;上海鋼聯存貨金額17.76億,占營收比3%。存貨占比更少,減值的可能性就會更小。同時,國聯股份存貨周轉天數僅為0.58天,也大幅少于上海鋼聯的6.5天以及廈門象嶼的18.36天,足見國聯股份資產更輕的優勢。(數據摘自歐冶云商招股書)歐冶云商招股書顯示,公司在2018年采用“統購分銷”模式后,除2020-2021年航運因疫情、缺少貨柜,導致周轉效率變慢的情況外,長期周轉效率持續改善,國聯股份的拼團生意模式也得以間接驗證真實性。國聯拼單模式下游客戶訂單比較零散(平均每單幾十萬元)。(數據摘自歐冶云商招股書)我們再看歐冶云商2022上半年的客戶規模,訂單金額10-50萬元的占比24.81%,50-100萬元的占比13.16%,100-500萬元的占比29.1%。考慮到鋼材下游客戶比國聯股份(主要)下游化工客戶數量要小,但體量更大,兩家公司單客訂單規模也具有相似性。國聯股份訂單多,但單一金額不大,注定很難發生上海鋼聯供應鏈業務那般訴訟、仲裁案件數量較多、單筆金額較大的情況。在拼團交易的“確貨”環節,國聯股份/歐冶云商等平臺要預付一部分費用讓上游供應商履約發貨。(iFind上國聯股份預付款期限)但我們看國聯股份的預付款項,絕大多數預付款都在1年以內,信用減值的風險極小。(內容摘自歐冶云商招股書)2020年起,歐冶云商采取了和國聯股份一樣的銀票支付方式(并非一些投資者表述的商票),經營現金流開始轉正。(數據摘自歐冶云商招股書)歐冶云商2019年以來短期借款、應付票據雙增,這也能夠說得通國聯股份應收賬款融資、現金流雙增,但公司依然要發行GDR融資的情況。2020年定增金額主要用于國聯股份數字化業務研發,以及“百家云工廠”建設投入,目前GDR則是助推多多平臺滲透率的關鍵,具有必要性。“臨近地區的客戶為什么不直接交易”的問題,畢竟化工等產品不是一個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生意,需要通過運輸、倉儲等多個環節,中間環節存在不確定性。在兩端信任感尚未建立的情況下,走正規平臺安全交易幾乎是必選項,國內價格較高的房產、汽車交易也有類似交易平臺。其次,2020-2021年,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上游供應商存貨沒有那么多,下游需求方存在拿不到貨的情況。工業品這門生意,一次失信就可能面臨著永久丟失終端客戶的風險,對于下游客戶端來說,拿不到貨的情況是必須要避免的。最后,國聯通過體量優勢向上游爭取折扣,并讓利給下游的模式也對上下游銷售、進貨成本均有利,國聯股份線上拼團渠道有其存在的必然意義。至于“國聯的客戶既是公司供應商,又是公司客戶”這種問題更是無厘頭了。這就像我家隔壁鄰居開了個小超市,他家孩子幼兒園的老師,也經常到他家小超市消費一樣,沒有任何不可以。化工一個大門類底下有很多小的商品,國聯股份賣給下游原材料之后,下游制成成品再交由國聯來賣,這本身就是很正常的情況。不正常的情況是公司與另外一間公司買賣的都是同樣的商品,但國聯和其交易方并無此類敏感交易。最后,再談談近期投資者關注的GDR。2月17日,監管層發布的《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提到了“不對境外上市額外設置門檻和條件”,明確表態支持國內企業不同類型的境外融資。而國聯董秘也在“投資者關系”、“路演”等多個場合提到“GDR正在正常開展”,考慮到全面注冊制后,信披風險加大,潘董秘實在沒必要冒這個險,關于GDR的猜測有些“過于擔憂”了。除了國聯高管團隊說的,我們再看看他們做了什么!國聯股份2019年上市后,高管從未有過一次個人減持,都是清一色的增持。這與既往暴雷公司高管們的表現是大相徑庭的。再看一下2月14日號的這次跌停。賣一席位是滬股通,但滬股通凈買入金額實際上還多于賣出。以至于外資在本輪國聯股份的調整中,持股比例創出了歷史新高。教主復盤眾多趨勢性上漲股票發現,外資持股比例都是先行指標,一向睿智的“聰明錢”很少會當“洋韭菜”。2月14號的跌停還有兩個疑點。第一,當日上午不到10點,股價便封跌停,但封單不大,當日收盤后,封單待賣的國聯股份股票只有1000多手。第二,國聯在去年11月份,今年2月份兩波下跌之前,都曾出現過折價大宗交易。2月份以來,國聯股份大宗交易的股數明顯增多,但幾乎都是平價/溢價交易。這對于雙向交易機制并不完備的A股來說,如果認為這么做是為了做空,用膝蓋想想可能性都不高。很多資深投資人都知道,在定增落地前,機構為了拿到心儀的定增價格,壓盤是常規操作。綜上,教主不認為國聯股份有財務造假的可能,現下打壓股價,或預示著GDR的消息越來越近了!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