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牧陽道人第一個故事《夷堅志-如皎鹿母》作者:洪邁(南宋)在臺州臨安縣古城有富戶李氏,他家庵中有僧法名“如皎”,其母人稱葉大嫂,與其長兄住在北村,僧人如皎時常去大哥家看望母親。時間來到 宋孝宗 淳熙十三年(西歷1186年)的春天,他母親去世。第二年“小祥”(父母去世周年祭名)時,僧人如皎在母親墳前設置素齋祭祀完畢,回到庵中繼續居喪,后夜夢見老母哭泣說:“我因平生不做善事,如今墮身為鹿,就在附近的山中。明天早上會有獵戶驅使鷹犬來抓我,到時你可以出門看看,如果看到我了便出錢贖下來,我告訴你可千萬別忘了。”福?如皎醒后很悲傷,天才剛蒙蒙亮時他便率領幾個仆人等在庵外路邊,一直等到辰巳之間(上午九十點鐘),果然看見有幾個獵人追著一頭鹿,那鹿徑直向庵中狂奔。如皎見狀立即攔下獵戶,同時拿出五千錢給了他們,后來把鹿飼養在庵中。如是又過了三年,一天如皎又夢見母親說:“我現在業債已償,之所以我能免于畜身 被別人吃掉,都是你的孝感所致。”等到第二天早上時 發現那只鹿已經死了,如皎把鹿就埋在母親墓旁,當地人都叫那里為鹿母冢。第二個故事《夷堅志-石城廟神》說贛州石城縣的城隍祠,就在縣衙旁邊,當地人每逢水澇旱災 便來祠中祈禱多有響應,所以就連當地讀書人也會恭敬奉事。宋光宗 紹熙辛亥年(紹熙二年,西歷1191年)五月十七日,當地大雨傾盆,河水泛濫,城中水深過丈。城隍祠的門也泡塌了,石城讀書人與老百姓合力修建了新門,原先門口左右有兩匹馬的塑像,當時忘了重新設置。之后又過了一個月,知縣呂大年(呂徳卿)夢見一紫袍官吏立于庭下唱喏道:“大王令我傳話給長官,說出來進去的也沒有馬騎,打算跟長官借兩匹駿馬。”出入無馬,借兩匹用用當時在夢里呂大年爽快答應了,但醒后他琢磨剛才的夢境,心想我這里是小縣不曾養馬,如何能借給他呢?想了一會忽然明白過來,于是自己捐出工資,在城隍祠門口東西各塑了一匹馬,另外又加塑了四個健壯的牽馬卒子。等到七月時,連著十多天不下雨,于是又去祠中禱雨。當時香火才收,隨即陰云四合,不一會雨便下下來了,當年大豐收。縣里還有人曾夢見神人騎著高頭大馬,還有隨從等,看起來跟門口的塑像一樣。第三個故事《夷堅志-陳恭公祖墓》江西贛州石城縣的永福寺,被縣主簿占據做了官舍。寺中藏院正對面有一土丘,高約十丈,相傳是陳恭公的祖墓(陳執中,字昭譽,北宋大臣,名相陳恕之子,謚號“恭”),但從來沒見有人掃祭,所以不知傳言是真是假。在 宋光宗 紹熙四年(西歷1193年)時,浙江衢州人鄭琯為本縣主簿,他覺得土丘遮擋視線,打算將其鏟平后再建一個小亭。當時工人以及建筑材料都準備好了,但寺中的僧眾怕遭報應,都勸他不要那么干。當時鄭琯剛做官,自謂血氣方剛有威力,執意不聽。后來主簿廳里有一小吏名叫葉愿,晚上在書房值班,夢見來了一對人馬,其中有人傳呼:“太師到了。”就看見一金紫貴人坐著肩輿而來,那貴人把 葉愿叫到面前說:“我的宅子在西岡這塊 將近二百年了,你們怎么敢動這個心思,還想毀我家宅!”當時葉愿嚇得直冒冷汗,醒后便跑著去報告鄭主簿,后來鏟平土丘這個事不了了之。第四個故事《夷堅志-廖氏魚塘》宋光宗 紹熙四年(西歷1193年)六月,呂徳卿以石城知縣的身份去贛州府公干,路經雩都縣(今于都)曲陽鋪東,暫時在當地居民 廖少大 的旅舍休息。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店主廖少大很善言談,他說了這么一件事:他說他親弟弟叫廖少四,平時好喝大酒 完了還發酒瘋,每每欺負哥哥,因為是大哥的緣故不與他計較。廖家有兩處魚塘,面積一樣大都是二十畝,哥倆家里也有農田,只是地薄出產很少,所以家庭主要收入都要仰仗魚塘出產。有一天他這個弟弟突然想分家產,老大拗不過他,于是兩處魚塘一人一個。等到了撈魚的時候,他弟弟請村里的巫師在瓦上畫了符,扔進了他哥的魚塘里,因為這個符的關系 廖少大一條魚也撈不到。一開始還不知道原因,后來慢慢他知道了這個事,一生氣也去請巫師按相同的辦法,也整治了弟弟,結果廖少四的西塘也一條魚撈不上來。后來巫師把哥倆叫在一起,說:“你們兩人是親兄弟,卻互不相容,又讓我用邪術干正。考慮到將來會遭天譴,你們最好各悔初心,齊心協力把日子過好才是。我當為你們施術解救,切記,不要再起狂念。”兄弟倆謹聽教誨,巫師又畫了兩道符投入水中,塘里的魚又跟以前一樣了。到如今魚塘每年出產不下數百緡錢(一緡一千錢)。洪邁先生說這位巫師 能不被利益誘惑,給人以警示使兄弟倆重歸和諧,這種行為值得鼓勵嘉賞,很遺憾沒問他的姓名。注:這四個故事都是呂大年(字徳卿)講的,他為《夷堅志》提供了很多故事,他爺爺是南宋名相呂頤浩。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