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飛行客6我了解到廣水有三座陳氏祠堂,一座位于關廟鐵城村陳楊店,一座位于十長公路同仁寺后面,還有一座在十里工業園區雙崗村高家灣。據我了解,陳楊店2003年修了座陳氏支祠紀念碑,高家灣最早修的陳氏祠堂為三間的單體結構,在應山到草店中間的高崗灣的路邊。后來以陳方俊為會長的陳氏族人2010年在十長公路旁邊修了座規模比較大的祠堂,然后高崗的陳氏祠堂2012年再次擴建,建得規模更大,目前來看,算得上是廣水較大的祠堂,然后2016年陳楊店在紀念碑旁邊興建了陳氏祠堂。一、關廟鐵城村陳楊店陳氏祠堂陳楊店陳氏祠堂位于陳楊店灣的對面,與村子之間隔著一個方形的水塘,祠堂坐東北朝西南方向,與村子隔著水塘相望。旁邊還有一個很高的紀念碑,紀念碑正面有“陳氏支祠紀念碑”,兩邊為“道可光家昌延鳳兆義乃紹祖慶啟鴻文 仁德濟世芳名永著科教興邦偉業長青”對聯,應該是陳氏輩份的字派。背面有碑文:“公元二00一年春,應山西北鄉之陳店何陳坳紅林陳廟松坡楊畈等祠,合并組建陳氏支祠,同時制修族譜,連造紀念碑。此舉旨在緬懷義門先祖,弘揚義門精神,團結義門族人,繼續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作貢獻。凡我祠人,務必勵精圖治,再鑄中華和義門的輝煌。陳氏支祠聯誼會撰 二00三年清明”。祠堂在路邊,有一個很大的院子圍起來。大門前有處小廣場,就在水塘邊。祠堂高出廣場五米左右,通過二層多級臺階上去。前面是四柱牌坊式大門,上面是黃色琉璃瓦頂,正中橫梁上有“義門陳祠堂”五個金字。柱上懸掛對聯為“宗功永續啟百代文明 祖德長傳奠千秋基業”。對聯兩邊為橫梁板上有手繪圖畫,北面畫的是凌風墨竹,南面畫的是山水松樹。題款為乙亥年,上網查是2016年,說明這祠堂比紀念碑晚幾年建成,后來問旁邊的農婦,她說陳楊灣住的絕大多數是陳姓,祠堂建了五、六年,正好對上了。祠堂院內用花崗巖鋪地,兩邊的配殿各為五間,地基高了院內地面,墻體是黃色,柱子漆成了紅色,上面覆蓋著黃色的琉璃瓦,配殿跟主殿一樣,正脊上也有雙龍戲珠,但是戧脊上沒有立曾,說明地位比大殿要低一些。大殿為五開間歇山頂結構,地基比配殿還高,房屋也高出配殿一大截。大門上沒有掛匾額,但有一幅對聯,寫有“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大殿前有三只香鼎,中間是只方鼎,前面鑄有“陳氏宗祠”四個大字,兩側是圓鼎。祠堂大門和大殿前都沒有擺放石獅,這點倒有點讓人吃驚。不過祠堂旁邊建有紀念碑,這是其它祠堂沒有的。后來我在楊寨仰圣寺前也看到了一塊紀念碑,是余氏族人為修族譜紀念而立,象一堵影壁墻式,上面有琉璃瓦頂。二、十長路陳氏祠堂十長公路陳氏祠堂位于同仁寺后面龍虎崗山坡上,為四合院結構,房頂全部為黃色的琉璃瓦,從遠處看前低后高,氣派莊嚴。祠堂的前面是同仁寺,同仁寺在公路邊,位置要低些。2007年第二次陳氏宗親代表大會決定建祠堂,到2010年建成,并在2010年4月4日舉行了開祠祭祖大典,后來陸續舉辦了幾次集中祭祖,同時也進行了籌款,并且刻碑紀念。祠堂前面有口水塘,水塘與祠堂之間辟為停車場,旁邊還有幾座陳氏墳塋。大門為三開間重檐頂,檐下有山水畫,對開鐵藝大門。門前有一大一小兩對石獅子,大門的兩邊是幾間倒開門的門廳房,進入院內,花崗巖石鋪地,兩側是對稱的配殿廂房。享殿為五開間歇山廳大殿,建在高臺上,比配殿高出一米左右,臺階前也有一對石獅子。前墻為通體的木格門窗,殿前六根大柱上掛著三對楹聯,正上方懸掛著“義門堂”匾額,匾額后面過了廊檐是大門,大門上還有“義門陳氏”木匾釘在門上方,比外面的匾額比就小多了。正門的牌匾上方墻壁上,還有塊八仙過海的彩繪畫。前面柱子上掛有三副對聯,柱子上方有藍彩描繪斗拱,橫梁上有彩繪的花紋。大殿為歇山頂結構,正脊上有雙龍戲珠,兩頭有鴟吻,四角為飛檐,飛檐上站著幾只小獸。從遠處看,陳氏祠堂院墻是紅色的,屋頂全部是黃色的,與周圍的植被形成一種強對比,特別顯眼。美中不足的是,院子的外墻漆褪色了,部分地方斑駁脫落。三、高崗陳氏祠堂高崗陳氏祠堂位于工業園區雙崗村,以前是高崗村高家灣,現在合并到工業園區了。祠堂建在一處山崗上,坐北朝南,背后是小山丘,高出一截來。飛沙河水庫下東干渠從西邊經過,靠近祠堂種了些樹。東邊為一片農田地,靠近祠堂還單獨建了幾間房子供值班人員居住,旁邊開辟了塊小停車場。南面前殿前建了個小廣場可停車,旁邊有口水塘,有條路通過塘埂通往前面村子公路。是處前有照(水塘)后有靠(山丘)的風水地。高崗陳氏祠堂也是采用黃色琉璃瓦,周圈為白墻,前面是二層高高的臺階,上到平臺上,一對石獅威武守候著。大門為五開間殿堂式門廳,中間寬兩邊稍窄,門上有紅底金字牌匾,上書“陳氏宗祠 二零一二年十月立”。朱漆大門上還有九排門釘,中間還有一對銜環鋪首,這種帶門釘的大門是其它祠堂少有的。院內兩側為七開間的游廊,墻壁上有對建祠貢獻的人員名單。院內為花崗巖地面,旁邊還單獨建了個衛生間,其它的祠堂的衛生間一般單獨建在外面。大殿建在一個高臺上,與其它的建筑高出半米左右。正中的最早建的三間大殿,兩側又各增建一間大殿,三座大殿之間有幾米空隙,通過小房連接起來,形成中間高兩邊低的結構,也十分有趣。整個祠堂的橫梁彩繪富麗堂皇,顏色艷麗,有金龍、戰車、大象、鳳凰、畫眉、蓮花等圖案,內容豐富,是其它祠堂沒有的精彩。大殿前有二只方形鼎和一只圓形七層香爐,下面鑄有“陳氏宗祠”字樣,這只香爐高大,比較特殊。祠堂的后面植有一排柏樹,柏樹的后面還栽有一排竹子,這也是少見的。在四合院的外面單獨修了幾間房,作為管理人員用房。上面有管理人員的姓名和電話,方便隨時聯系。廣水三座陳氏祠堂都覆蓋黃色琉璃瓦,這是其它祠堂建筑少有的,在古代黃色是皇家專用,民間使用就是僭越結 語今年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抽空到廣水實地考察了23座祠堂,由于信息的不全,有些祠堂沒有去過,后期可能還要修建新的祠堂,有的祠堂因有些原因沒有建成,象郝店高樓的閔氏祠堂,2017年開始建設,現在停了下來。總體感覺隨著時間推移,后來建造的祠堂設計越來越好,建設也比較漂亮,占地的面積也越大。廣水屬于鄂北丘林崗地,多小山和河流,祠堂一般建在小山邊,祠堂的前面多有水塘或水池,即使沒有天然的水塘,也會挖個半圓形的,類似泮池。余店的張氏宗祠和應山的王氏宗祠,就在前面挖了口小池塘,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祠堂多為四合院結構,一般分為大門、配殿和大殿(享殿)。大門有的做成門樓,有的做成殿堂。有的門樓有的旁邊有廂房,象十長路陳氏祠堂,大門旁邊就是倒開門的廂房。有些將門樓建成殿堂,與后面的大殿形成前后有應的格式。從前殿進來面對影壁,進來后要繞過影壁才到后院中。進來后左右兩邊多建有配殿、廂房或是游廓。一般作為展廳或庫房之用,展廳多有介紹宗族名人,捐款、功德等的宣傳牌。廂房內可擺桌椅用來就餐。享殿都高大寬敞,正中是供奉始祖,有的是塑像,有的是畫像,還有的是牌位,兩側一般搭成臺子,用于供奉族人的過世先人牌位。多數祠堂在前面單獨修建一排管理用房,內設祠堂管理人員居住,開設有廚房、棋牌室等,可供清明、春節族人聚會祭祀時做飯用餐。有的祠堂請當地的孤寡老人居住,平時打掃下衛生,接待來訪來客等,一般祠堂都有功德箱,在外的族人回來祭祀時捐款,用于管理人員工資和祠堂的維修等。象關廟筆山張氏祠、關廟仇氏祠堂,農閑時間附近村民到前面議事廳打麻將。八里岔王氏祠堂里供桌上長年供奉有果品,香燭晝夜不熄。祠堂建設是項大的工程,一般都配合有續修族譜和選址建祠,解放前祠堂較多,隨后多次的運動將祠堂毀掉,這幾年隨著社會發展慢慢又有人倡議修建祠堂,但是也產生了一些矛盾,主要是輩分排列。再加上近年來國家對公職人員參與祠堂建設清查,對祠堂建設用地巡視整改,祠堂建設資金籌資難等原因,導致少數座祠堂沒有建完成,或是配套設施到位。象閔氏祠堂只建了個框架,徐氏祠堂只建了座大殿,氏祠堂道路沒有硬化。廣水的祠堂重建設輕管理,重外觀輕內容。很多祠堂疏于管理,雜草叢生。有些祠堂,外觀堂皇,里面空洞,可供學習參觀的東西實在太少。近些年來清查宗族勢力和非法占地,有些在職的官員不敢與祠堂沾邊,祠堂文化建設沒有跟進,祠堂的功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希望這些花巨資建成的祠堂,真正成為廣水的文化的大禮堂。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