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豆蔻、及笄、...
195
2023-07-28
中華上下五千年,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一直以來擁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僅僅從年齡上一說,中國就有豆蔻、及笄、天命、花甲等等詞語。怪不得老外學漢語一個個學得咬牙切齒,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哪能是一下子就學會的呢?好了,現在我們說回正題,關于年齡這一說,我們古人到底有哪些稱呼呢?下面從小到大,關關依次進行闡述:1、襁褓—1歲以下襁褓原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后來泛指未滿周歲的嬰兒。2、孩提—2-3歲孩提一般指2-3歲的幼兒或者兒童,像唐朝元稹的詩句中就有“孩提萬里何時見?狼藉家書臥滿床”。3、垂髫—3-8歲髫是指兒童垂下的頭發(fā),古時候3-8歲的兒童不束發(fā),任由頭發(fā)垂下來,所以垂髫也指兒童。4、總角—8-14歲總角是指將未成年人的頭發(fā)扎成左右兩個髻,就像兩個羊角一樣,這是比垂髫稍微大一點的少年的裝扮。像《詩·衛(wèi)風·氓》中就有一句著名的“總角之宴,言笑晏晏”。5、豆蔻—女13-15歲豆蔻其實是一種中草藥,因為它開的是含苞花,就像“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一樣嬌羞,因此古人也將豆蔻比喻為少女,泛指13-15歲的少女。用豆蔻形容少女的詩句有很多,如杜甫的“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將這種女子的嬌羞和青春體現得淋漓盡致。6、束發(fā)—男15歲古人男子到了15歲,就需要將頭發(fā)束成髻,以此和兒童區(qū)別開來。男子束發(fā)后也會開始學習各種技藝、成為一名標準的學童。7、及笄—女15歲笄是古代女子用來挽住頭發(fā)的簪子,和男子15歲束發(fā)相對應,女子滿了15歲就開始結發(fā),也稱之為及笄。及笄后的女子,在古代就是指到了結婚的年齡。8、弱冠—男20歲冠本意是指帽子,冠禮是指男子開始戴上成人的帽子,象征著已經成年。但20歲的年紀畢竟還未壯,因此20歲也稱之為弱冠,泛指20歲左右的男子。9、而立—30歲“三十而立”出自于《論語》,這里的立其實有三層含義:“立德、立言、立身”。30歲相較于20歲,身體和心理都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成熟和穩(wěn)重。10、不惑—40歲不惑是指遇事能辨明是非,解答心中的疑惑。40歲的人,已經經歷過很多人和事,對于世界的認知也更清晰,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往往能看清事物的本質。11、知命—50歲50歲可以稱之為知命,也可以稱為知非。知命是指已經懂得事物生滅變化都由天命決定,知非是指醒悟出以往的錯誤,兩者都有樂天安命的意思。人到了50歲的年齡,身體和心理都慢慢進入了一個倒退期,再也沒有年輕時的精力和沖勁。12、花甲—60歲花甲出自古代歷法,以60年為一循環(huán),多次循環(huán)故命名為花甲,因此60歲也被雅稱為花甲。13、古稀—70歲古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它的意思是指自古以來活到70歲的人很少見。也許有人會說,現代社會七八十歲的老人隨處可見,并沒有古人所說的那么稀少,這種說法就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古代生存環(huán)境艱難。先不說古代嬰兒存活率低,再加上醫(yī)療水平低、生活環(huán)境惡劣,還受到各種戰(zhàn)亂影響,因此人類很少能活到70歲。據統(tǒng)計,清朝人均壽命男45歲、女50歲,唐宋時期甚至只有30歲左右。14、耄耋—80-90歲耄是指80-90歲的人,耋是指80歲的人,合起來就是指80、90歲白發(fā)蒼蒼的老人。16、期頤—100歲期是指期待,頤是指供養(yǎng),兩個字連起來就是指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旁人服侍。到了這個年齡的人,一般都需要親人在一旁照顧,因此期頤也指100歲的老人。
發(fā)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