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老君說史“第一兇墓”都說盜墓是一個“技術活”,事實上,墓葬防盜對技術要求更高。2005年,在河南上蔡縣郭莊村出土的一座2千年前的古墓,就曾憑借高超的防盜手段,讓歷朝歷代為數眾多的盜墓賊有來無回,折戟于此。當考古專家發掘該墓時,竟然發現了大大小小120多個盜洞,以及80多個盜墓賊的遺骸。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座古墓?它的墓主人又是誰呢?神秘的千年古墓2005年春節將至,河南上蔡縣郭莊村年味正濃,所有人都置身在即將過年的喜悅之中,不少人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拿出早就置辦下的鞭炮禮花,開始提前慶祝。就在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中,歡慶節日的村民們突然聽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爆炸聲響。那聲音太過響亮,就連村子里正在亂放的鞭炮聲都沒能將這個爆炸聲完全蓋住,地面都被震得微微作顫,還嚇到了不少村民。大家顧不上放鞭炮了,紛紛走出家門,循著剛剛聲音傳來的方向找了過去。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這里爆炸的煙塵還沒完全散盡,地面上卻多出了一個大洞,里面黑漆漆一片,深不見底。村民們左右四顧,并沒有看到陌生的面孔,顯然制造這個大洞的人已經意識到不對勁,聞風而逃了。村民們一看這個洞就知道壞了,準是有人跑來盜墓。這其實也不是第一次發現有人來盜墓了,所以村民們比較冷靜,很快就報了警。警方在趕來的同時,也通知了當地的文物部門,一支考古小隊也趕到了現場。他們看到那個黑漆漆的洞口后,很肯定這就是一個盜洞,隨后在警方的協助下,將這附近保護起來,進行初步的檢查。考古隊員們發現,這里的盜洞可不止這一個,有的大有的小,散布在這里,有一些泥土還很新鮮,似乎就在不久前才有盜墓賊前來光顧。而有的一些則看起來很有年歲,似乎是很久很久之前打下的。看到這里,考古隊員們的心情已經變得非常沉重。像這樣密集的盜洞,幾乎可以肯定埋藏在下面的古墓已經被盜空了。不光是有價值的文物丟失了,甚至很有可能將整個墓葬都破壞了。考古小隊也不敢再耽誤,連忙申請進行保護性發掘。而在正式開始發掘之后,考古隊員們注意到了奇怪的事情。他們在發掘正式開始之前,先對這座墓葬進行了初步的探測,發現這座古墓的規模出乎他們意料的龐大,很有可能是一座高等級的墓葬,其中埋葬的也絕非是一般人。仔細想想也不奇怪,能吸引這么多盜墓賊嘗試的,肯定不是一般的墓葬。而在發掘開始后,很快就有在現場參與施工的工人跑來跟考古隊員們說:“下面挖出來的不是土,是沙子。”這讓考古隊員們大吃一驚。因為當地的土質層中并不含有黃沙,能從這里挖出沙子,這說明沙子是從別的地方運過來的。在考古隊員們的關注下,工人們繼續往下挖掘,最后足足挖出了一個十幾米深的大沙坑,這是所有考古隊員都沒想到的。按照他們以往的經驗來說,古代的墓葬一般都是使用“五花土”進行掩埋,像這樣使用如此多沙子的古墓,還真是不多見。不多見,并不代表沒有。很快,考古隊員們在查閱了各種資料后,找到了關于這種墓葬的相關記載,原來這種比較特殊的墓葬名叫“積沙墓”。“積沙墓”“積沙墓”,顧名思義,就是要準備大量的沙子。這是古時候貴族們常用的一種墓葬形制,那些王公貴族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大墓、陪葬品以及遺體,就會采用這種墓葬。據說,這樣的積沙墓用來填充墓室的全部都是細沙,而這些細沙也不是隨手挖來就能投入使用的,它們首先會被工匠用火炒熱,除去其中所有的水汽,接著才將細沙填充到槨室內,然后再填土夯實四壁。這些被炒熱后的細沙更加干燥,流動性也更強,一旦有盜墓賊強行開鑿盜洞,進入墓室,四周的細沙就會像流水一般向盜洞涌過來,直到將盜洞完全堵死。如果盜墓賊倒霉得沒注意到這一點,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會直接被困在墓室中,成為墓主人的“陪葬品”。這樣的積沙墓主要在戰國到西漢早期比較流行,工程量非常大,一般的貴族也用不起。此外,當時的人在填充沙土時,還會往沙子里裝入不少石塊,這樣當沙子如流水般涌過來時,就會帶動其中的石塊一起,不僅能將盜洞堵死,甚至能直接砸死盜墓賊。因此,很多盜墓賊都將這種積沙墓視作是“兇墓”,如果本事不夠,來盜掘這樣的墓葬無疑是在送死。想到這里,考古隊員們已經非常肯定,這座墓葬的主人身份一定不同尋常,起碼是一個地位很高的貴族,他的陪葬品也肯定為數眾多,就是不知被一代又一代的盜墓賊光顧后,墓葬中還能剩下多少。而隨著發掘的深入,這座古墓的整體輪廓漸漸出現在考古小隊眼前。這座古墓整體呈現出一個向東的甲字形,墓上由夯筑封冢,經過2千年的歲月侵蝕,考古隊員發掘時,封土還有2米厚。在封土層下面,是一個東西長約15米,南北寬約17米的墓室,也是在夯土層下填充了大量的細沙。在挖掘中,考古小隊時不時就會發現幾塊體型巨大的石塊,大的能有150公斤重,就算是小的也有幾十斤重。有趣的是,這些石頭不光大小不一樣,就連石頭的質地也不大相同,有很多種類,大概是從不同的地方找來的。除此之外,考古小隊在發掘過程中,還挖出了很多戰國時期不可能有的東西,比如說后世的銅錢幣,以及尼龍袋和塑料瓶一類的東西,甚至發現了80多具穿著不同時期衣服的遺骸。很顯然,很多朝代的盜墓賊都曾打過這座古墓的主意,也不是所有盜墓賊都能有來有回、安然離開。這其中最猖獗的年代應該是漢代,因為考古小隊在墓穴的東邊發現了7個漢代時期的盜洞。在那個年代,許多軍隊為了籌集軍餉,經常會選擇來盜墓。不過讓考古隊員們松了一口氣的是,這些盜墓賊的盜洞基本都在墓穴的東部,西部應該還沒被盜掘。在往下20米深的地方時,考古小隊發現了兩個木棺。但是里面空空如也,周圍卻擺放著幾個小的器物。考古專家推測,這兩個木棺是用來迷惑盜墓賊的疑棺,讓他們覺得這里就是墓底了,于是不會再繼續往下挖,從而保護真正的墓主人。當考古專家們繞開疑棺,繼續向下挖掘時,卻意外挖出了許多紅色的東西。楚王孫?考古隊員們經過收集和檢查,發現那些紅色的東西是一些圖案,這正是戰國時期流行的,當時的貴族很喜歡在自己的棺槨上準備下這樣的圖案。此外,考古小隊還在積沙中發現了不少金箔。要知道,這可是非常珍貴的東西,這樣的發現讓考古隊員們都興奮起來。隨后,考古小隊終于找到了墓主人真正的棺槨。雖然已經被盜墓賊多次光顧,不過墓中還存有不少有價值的青銅器、玉器和金箔等上千年珍貴文物。最特別的文物之一,是一個圓形的青銅器,名叫浴缶,這東西在北方很少見,主要是在南方使用。因為南方天氣炎熱,人們需要經常洗澡,一般的百姓家使用陶缶或是瓦罐來盛水,而只有貴族人家才能用這樣的青銅浴缶作為洗浴用具,足可見墓主人的不凡身份。在主棺室內,考古隊員發現了一柄極其珍貴的玉柄青銅劍,在主棺附近還埋葬著13具20歲到30歲之間的女性陪葬者遺骸。她們很可能就是墓主人生前的侍女或者姬妾。只是主棺蓋的兩邊各鑿有兩個窟窿,應該是漢代盜墓賊留下的。當考古隊員們打開主棺時,墓主人的遺骸只剩下半個頭骨,其他的遺骸不翼而飛,很有可能是當時的盜墓賊所為。這就讓考古專家很難推測墓主人的身份。好在頭骨上牙齒保存得相對完整,可以看出磨損程度并不嚴重,說明墓主人去世時年紀并不算大。在此之前,考古小隊發掘出來的上千個青銅器中,有5個是大鼎,不過專家推測原本這樣的大鼎應該是7個,只是其中的兩個被盜走。在戰國時期,只有天子能夠使用九鼎,能有7個鼎,這說明墓主人起碼是王室成員。此外,考古專家還發現這座墓葬與1978年在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國王子墓有相似之處,甚至之前發掘出來的金箔片上的圖案也跟淅川王子墓內的裝飾圖案一模一樣。考古專家判斷,這位英年早逝的墓主人應該是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楚國最高級的貴族,而且很有可能與楚王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是楚王孫一級的人物。只是因為被盜墓賊盜走了太多陪葬品,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已經很難進行判斷。不過科技總是在不斷進步的,隨著青銅器去銹和修復工作的深入,想來有朝一日,墓主人的身份終將水落石出。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