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的名言警句,中國傳統詩...
1036
2023-09-06
提到有關春節的詩詞,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這首詩幾乎家喻戶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里出現了三樣春節的標志性符號:屠蘇酒,爆竹和桃符,突顯了春節的節日特征。今天已經很少有人自釀屠蘇酒過節,但春節期間肯定少不了喝酒應酬。爆竹在城市市區一般是禁止燃放的,只有指定區域可以燃放,爆竹雖然有安全風險,但春節少了爆竹聲似乎就缺了氣氛,小孩子也少了很多樂趣。桃符如今已經被春聯取代,新舊交替的傳統精神不變,宋朝的年味我們也能有切身體會。
其實在王安石的《元日》出現之前,初唐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是非常膾炙人口的一首春節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五律描寫了大唐王朝東都洛陽大年十五夜盛大熱鬧的場景。煙花燦爛,明月當空,游人如織,美女如云,歌聲不絕,徹夜歡騰。此情此景盡顯大唐盛世繁華,讓人讀了不禁心馳神往。正如蘇味道所寫,古時春節最熱鬧的是元宵節那晚,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寫的也是元宵佳節的盛況,只是地點換到了南宋都城臨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比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寫得更豐富多彩,不但寫了節日盛景,還寫到了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成了千古名言。熱鬧處多了一絲寂寞凄清之感,眾人的狂歡和一個人的孤單,兩相映照,別有一番滋味。
以上幾首寫的都是城市過年的景象風物,而中國農村的年味也是非常濃厚的,著名江湖派詩人戴復古的《除夜》就寫了鄉村如何過年:“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鄉村的年忙碌而溫馨,白天大掃除清潔房屋,焚香祭拜天地,晚上生一盆暖暖的火,聽屋外爆竹轟鳴,除夕守夜一家人吃年夜飯喝美味的椒酒,屋外的瑞雪未消,想著來年是個豐收年,心里別提多美了。詩中所寫的情景,至今仍在很多農村地區上演,千年彈指一揮,過年的形式在鄉村并沒有多大改變,同樣暖意融融,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充滿了簡單的快樂和希望。
春節的總體氛圍是喜慶熱鬧的,但這只是大的基調,我們也不能忽視各種離愁別緒和不那么喜慶的成分,比如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除夕當晚高適出差在外沒能回家和親人團圓,獨自一人住在旅館,難免心生寂寞諸多感慨。如今也有很多人春節不能回家,有在大城市打工的人,有守衛邊關的戰士,有在外留學工作的人,萬家團圓的節日只能獨自度過,他們的內心感受都在高適這首詩里。
過年對于孩子來說是歡樂喜悅的盛大節日,對成年人來說卻是壓力重重的考驗,年紀越大這種考驗越強烈,蘇東坡的《守歲》就道出了成年人過年的真實體驗:“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一年到頭無所成就蹉跎歲月,心里焦慮難安輾轉難眠,只有自我安慰自我勉勵:在新的一年繼續努力加油。如今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城市中產階級,應該都能品出東坡詩中的滋味。春節有千百種熱鬧,也有千百般情緒,但有句話說的沒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新的一年是一個新的開始,無論熱鬧冷清,節后還要繼續前行,努力盡今夕,來年會更好。本報綜合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