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

            抖帥宮 75 2023-07-06

            一、五行的哲學含義

            1.五行始見于《尚書.洪范》,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人類生活的五種基本物質資料。

            2.一氣分五行,五行同一氣。

            3.一氣分陰陽,陰陽生五行。

            二、五行的醫學概念

              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整體性的思維形態,屬多元結構聯系的整體思維形態。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

            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屬木。

            火曰炎上: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屬火。

            土曰稼穡:

            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屬土。

            金曰從革: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屬金。

            水曰潤下:

            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屬水。

            二、事物五行屬性的歸類
            五行與自然、人體對應表:

            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互資生、助長和促進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難經》: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

            五行相克:相互克制、制約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內經》:克我者為所不勝,我克者為所勝。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間相互生化,相互制約,以維持平衡協調的關系。

            五行相乘:相乘為過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相乘和相侮發生的條件:

            A.某一行太強;B.某一行太弱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一)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二)說明人體與內外環境的統一

            (三)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1.相生關系傳變

            (1)母病及子:病變從母臟傳到子臟。肝腎陰虛

            (2)子病及母:病變從子臟傳到母臟。心肝火旺

            2.相克關系傳變

            (1)相乘肝氣犯脾(木乘土) 

            (2)相侮肝火犯肺(木侮金)  

            (四)協助疾病的診斷

            (五)指導病證的治療

            1.指導臟腑用藥藥物的顏色、氣味

            2.控制疾病的傳變

            《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3.確定治則和治法

            (1)治則

            相生——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相克——抑強扶弱

            (2)治法

             氣、陰陽、五行之間的關系(一)

            氣與陰陽不可分割,陰陽來源于氣的變化。中國古代哲學界將陰陽二氣視作一元之氣自身的變化結果。宋·張載在《易傳》太極陰陽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氣有陰陽”,“一物兩體”學說,其認為“一物兩體,氣也”(《正蒙》)。

            《醫學六要》指出:“氣為動靜之主。”動靜統一是氣的存在狀態。氣的運動源泉在于氣本身具有克制與反克制的能力。這種克制與反克制的作用就是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氣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體。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故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始。”陰陽的對立統一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規律。

            氣、陰陽、五行之間的關系(二)

            五行為氣的5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云笈七箋》吸收了陰陽五行思想,根據“元氣本一,化生有萬”的理論,闡述了氣與五行的關系,謂:“一含五氣,為水、為火、為木、為金、為土”,“元氣分而為五行,五行歸于一氣”。《白虎通》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由于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所以五行實際上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生,五行統一于一氣。如此就將五行多元物質結構概念統一于氣一元論的單一物質概念之中。

             氣、陰陽、五行之間的關系(三)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天降陽,地出陰,陰陽合而生五行”(《李覯《刪定易圖序論一》),即五行本原于陰陽之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產生五行。“陰變陽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陰陽之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陽而金水陰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陽,而乙丁己辛癸皆陰也。以此推之健順,五常之理可見”(《御纂情理精義·卷十》)。即太極生陰陽,陰陽化五行。總之,“本是一氣,分而言之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吳澄《吳文正公集·答人問性理》)。一氣分陰陽,陰陽生五行,陰陽五行均為氣之消息變化。

            氣、陰陽、五行之間的關系(四)

            陰陽學說旨在說明一切生命現象都包含著陰陽兩個矛盾方面。就人體而言,“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揭示了生命運動的動因、源泉和最一般最普遍的聯系和形式。

            五行學說具體地說明了人體臟腑經絡的結構關系及其調節方式,即人體整體動態平衡的特殊規律。所以,中醫學言臟腑必及陰陽而寓五行,論臟腑的生克制化又必賅陰陽。健康的本質是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動態平衡,調節陰陽,以求得機體整體平衡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于陰陽也”。而五行相生相勝的多路調節則是調節陰陽的具體化。

            氣、陰陽、五行之間的關系(五)

            陰陽言氣的矛盾對立,五行說明氣有生克,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包涵,“舉陰陽則賅五行,陰陽各具五行也;舉五行即賅陰陽,五行各具陰陽也”(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天道》)。“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陰陽之氣也”(《類經圖翼·運氣》)。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氣化是一個自然過程,氣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內部的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陰陽有動靜,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氣的運動變化。

            氣一元論更具“本體論”性質,旨在說明天地萬物的物質統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氣。陰陽五行學說更具方法論特征。

            氣、陰陽、五行之間的關系(六)

            氣、陰陽、五行都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范疇。氣在與陰陽、五行的縱橫聯結中,構成了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系統,形成了中國傳統哲學自身的特點。中醫學按著這一邏輯結構,從氣→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闡述了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構筑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五行學說

            (1) 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木 

            (19)長夏的五行屬性是:土

            (2)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曲直  

            (20)按五行生克關系,肝為脾之:所不勝  

            (3) 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21)按五行生克關系,木之所不勝是:金

            (4) 五行中“金“的特性是:從革  

            (22)按五行生克關系,肺的所不勝之臟是:心

            (5) 五行中具有“潤下“特性的是:水 

            (23)按五行生克關系,腎的所不勝之臟是:脾

            (6) 屬于五行之“火“的是微音 

            (24)按五行生克關系,心的所不勝之臟是:腎

            (7) 季節中屬于五行之“土“的是:長夏  

            (25)按五行生克關系,肝的所不勝之臟是:脾

            (8) 五行中“木”的“母”行是:水

            (26)肺病及肝的五行傳變是:相乘

            (9) 五行中“水”的“子”行是:木

            (27)肺病及腎的五行傳變是:母病及子

            (10)五行中“金”的“所不勝”之行是:火

            (28)肺病及脾的五行傳變是:子病犯母

            (11)五行中“金”的“所勝”之行是:木  

            (29)肺病及心的五行傳變是:相侮

            (12)金是水的:母 

            (30)屬于“五行相乘”的臟腑傳變是:心病及肺

            (13)  火是水的:所勝  

            (31)屬于“五行相侮”的臟腑傳變是:心病及腎

            (14)  木是金的:所勝  

            (32)屬于“母病及子”傳變的是:心病及脾

            (15)  土是金的;母  

            (33)屬于“子病犯母”傳變的是:心病及肝

            (16)  下列選項屬于五行之“土”的是:口(34)“亢則害,承乃制”說明了五行之間的:制化關系

            (17)  屬于五行之“金”的是:皮 (35)“見肝之病,知肝傳脾”是指:木乘土

            (18)  屬五行之“水”的是:恐 (36)“木火刑金”屬于:相侮

            (37)五行學說認為病情較重的色脈關系: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克

            (38)五行學說認為病情較輕的色脈關系:色與脈的五行屬性相生

            (39)見面青色,脈見炫象的病證是:肝病

            (40)面見赤色,脈見洪象的病證是:心病

            (41)培土生金法的理論基礎是:五行相生

            (42)瀉南補北法的理論基礎是:五行相克

            (43)“實則瀉其子”的治則是:肝旺瀉心

            (44)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立的治法是:益火補土

            (45)根據五行相克規律確立的治法是 :抑木扶土

            (46)根據五行相克規律,怒能勝:思

            (47)根據五行相克規律,思能勝:恐

            (48)五行相生規律傳變的是 :水不涵木

            (49)瀉南補北法的適應證是:心腎不交證

            (50)滋水涵木法的適應癥是:肝陽偏亢證

            (51)佐金平木法的適應癥是:肝火犯肺證

            (52)金水相生法的適應癥是:肺腎陰虛證

            (53)培土生金法的適應證是:肺脾氣虛證

            (54)屬于“金”之五味是:辛

            (55)屬于“水”之五味是:咸

            (56)屬于“土”之五味是:黃

            (57)屬于“火”之五味是:赤

            (58)屬于“火”之五志是 :喜

            (59)屬于“木”之五志是:怒

            (60)面青、嗜酸,脈炫,其病位多在:肝

            (61)面赤、口苦,脈數,其病位多在:心

            (62)屬于母病及子的是:肺病及腎

            (63)屬于子病犯母的是:肺病及脾

            (64)脾病及腎屬于:相乘

            (65)肺病及心屬于:相侮

            (66)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治法是:益火補土法

            (67)用于治療肝旺脾虛的治法是:抑木扶土法。

             五 臟

            (1) 藏象的基本涵義是:內臟及表現與外的生理病理現象

            (2) 藏象學說的主要思維方法:以象定臟

            (1)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是:滿而不實

            (3) 區分五臟、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最主要依據是:功能特點的不同

            (4) 具有“藏而不瀉”特點的是:五臟

            (2)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是:臟腑

            (5) 五臟陰陽的根本是:腎陰與腎陽

            (3)心為“君主之官”的理論基礎是:心主神明

            (6)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的理論基礎是:心主神明

            (7) 具有主神明功能的是:心

            (4)具有主血脈功能的是:心

            (8) 肺主一身之氣體現在:生成宗氣

            (5) 有“華蓋”之稱的是:肺

            (9)“水之上源”是:肺

            (6)“氣之本”是肺

            (10)具有助心行血功能的是:肺

            (7)具有主一身之氣功能的是:肺

            (11)“通調水道”依賴于肺功能的是:宣發肅降

            (8)肺之“門戶”是:喉

            (12)“氣血生化之源”指的是:脾

            (9)“后天之本”指的是:脾

            (13)主升清的臟是:脾

            (10)主統血的臟是:脾

            (14)主四肢的臟是;脾

            (11)主運化水液的臟是:脾

            (15)主疏泄的臟是:肝

            (12)與情志調暢密切相關的臟是:肝

            (16)能夠促進脾胃運化的臟是:肝

            (13)調節血量的臟是:肝

            (17)“剛臟”指的是:肝

            (14)具有體陰用陽特性的臟是:肝

            (18)主管一身陰陽的臟是:腎

            (15)“先天之本”是:腎

            (19)化生“天癸”的物質基礎是:腎精

            (20)促進機體滋潤、寧靜、成形和制約陽熱功能的物質是:腎陰

            (21)主納氣的臟是:腎

            (16)與腎主水液有關的是:腎陽的作用

            (22)“胃之關”指的是:腎

            (17)腎為氣之根“與主納氣功能有關

            (23)主管生長發育的臟是:腎

            (18)主管生殖的臟是:腎

            (24)肝主疏泄中最重要的是:調暢氣機

            (19)“貯痰之器”指的臟是:肺

            (25)五臟關系中主要體現在氣血方面的兩臟是:心與肺

            (26)與氣的生成關系密切的兩臟是:肺與脾

            (27)具有化生天癸功能的臟是:腎

            (20)具有貯藏血液功能的臟是:肝

            (28)與氣機升降調節關系密切的兩臟是:肺與肝

            (29)與血液生成及運行關系密切的兩臟是:心與脾 (21)“水火即濟”指的是:心腎關系

            (30)多發氣血兩虛病變的兩臟是:心與脾

            (22)“精血同源”指的是:肝腎關系

            (31)血虛的病變多見的兩臟是:心與肝

            (23)乙癸同源“指的是:肝腎關系

            (32)兩臟同病多表現為氣血兩虧得是:心脾兩虛 (24)“氣之主“指的臟是:肺

            (33)“氣之根“指的臟是:腎

            (25)與維持正常呼吸關系最密切的兩臟是:肺與腎

            (34)具有藏泄互用關系的兩臟是:腎與肝

            (26)具有先后天關系的兩臟是:脾與腎

            (35)與腎相合的是:骨

            (27)與肺相合的是:皮

            (36)“肝在體”為 :筋

            (28)“脾在體”為:肉

            (37)“心在志”為:喜

            (29)“腎在志”為:恐

            (38)五志與脾關心密切的是:思

            (30)腎所化生的液是:唾

            (39)“在液為汗”的是:心

            (31)“在液為延的是:脾

            (40)“在竅為目“的是:肝

            (32)”在竅為二陰“的是:腎

            (41)脾開竅于:口

            (33)心開竅于:舌

            (42)肺開竅于:鼻

            (34)主司二便的臟是:腎

            (43)腎的“外華”是:發

            (35)其華在唇的臟是:脾

            (44)心的“外華”是:面

            (36)其華在爪的臟是:肝

            (45)“血之余”是:發

            (37)“筋之余”是:爪

            (46)具有藏神功能的臟是:心

            (38)維持內臟位置相對恒定的臟是:脾

            (47)具有朝百脈功能的臟是:肺

            (39)具有女子先天之稱的臟是:肝

            (48)生命活動的主宰是:心

            (40)具有調暢氣機作用的臟是:肝

            (49)具有通調水道功能的臟是:肺

            (41)具有統血功能的臟是:脾

            (50)先天之本是:腎

            (42)后天之本是:脾

            (51)心之竅在:舌

            (43)肝之竅在:目

            (52)肺在體合:皮

            (44)肝在體合:筋

            (53)脾其在華:唇

            (45)腎其華在:發

            (54)呼吸運動中的氣之主是:肺

            (46)呼吸運動中的氣之根是:腎

            (55)稱之為剛臟的臟是:肝

            (47)司汗孔開合的臟是:肺

            (56)筋之余是:爪

            (48)血之余是:發

            (57)具有精血同源關系的是:肝與腎

            (49)具有水火即濟關系的是:心與腎

            (58)主要體現為氣與血關系的是:心與肺

            (50)主要表現為血液生成和運行關系的是:心與脾

            (59)主要表現為血液和消化方面關系的是:肝與脾

            (60)主要表現為血液和神志方面關系的是:心與肝

            (61)稱為“水火之宅”的臟是:命門

            (62)“氣血生化之源”是:脾

            奇恒之府

            (1) 即屬六腑又屬奇恒之腑的臟腑是:膽

            (2) 稱為“髓海”的是:腦

            (3) 稱為“元神之府”的是:腦

            (4) 與腦的功能活動關系密切的是:心肝腎

            (5) 與女子胞功能活動關系密切的是:心、肝、脾、腎、沖脈、任脈

            六腑

            (1)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實而不滿。

            (1)“門戶”是:齒

            (2)“飛門”是:唇

            (2)“吸門”是:會厭

            (3)大腸小腸之會為:闌門

            (3)屬于六腑又屬奇恒之腑的是:膽

            (4)胃的生理功能是:收納腐熟

            (4)小腸的功能是:受盛化物

            (5)“中精之腑”是:膽

            (5)“中正之官”是:膽

            (6)大腸的功能是:傳導

            (6)“主液”的腑是:小腸

            (7)具有“化物”功能的腑是:小腸

            (7)“主津”的腑是:大腸

            (8)“水谷之海”是: 胃

            (8)“受盛之官”是:小腸

            (9)“州都之官”是:膀胱

            (9)必別清濁是:小腸功能

            (10)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氣

            (10)水液運行的通道是:三焦

            (11)具有主決斷功能的腑是:膽

            (11)水谷氣血之海是:胃

            (12)主通降的腑是:胃

            (12)主必別清濁的是:小腸

            (13)膀胱的貯尿、排尿功能依賴于:腎的氣化與固攝

            (14)“孤腑”是:三焦

            (13)上焦的功能特點是:如霧

            (15)中焦的功能特點是:如區

            (14)下焦的功能特點是:如瀆

            (16)具有通行元氣和運行水液功能的是:三焦

            (16)通行元氣的腑:三焦

            (17)主受盛化物的臟腑是:小腸

            (18)主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的臟腑是:大腸

            (15)主決斷的腑是:膽

            (19)會厭被稱為:吸門

            (16)唇被稱為:飛門

            (20)下極被稱為:魄門

            (17)齒被稱為:戶門

            (21)膽為:中精之府

            (18)三焦為:孤腑

            氣血津液

            1) 與氣的生成密切相關的臟是:肺、脾、腎

            (1)行于脈外的氣是:衛氣

            2) 維持血液不逸出于脈外是氣的:固攝作用

            (2)具有溫陽全身作用的氣是:衛氣

            3) 自汗、多尿表現為氣之功能減退的是:固攝作用

            (3)有“悍氣”之稱的氣是:衛氣

            4) 易于感冒表現為氣之功能減退的是:防御作用

            (4)元氣運行的道路是:三焦

            5) 主管生長發育是氣的:推動作用

            (5)宗氣的分布是:貫注心肺

            6) 能促進臟腑功能活動的是氣的:推動作用

            (6)營氣的循行分布是:行于脈中

            7) 精氣血津液之間相互轉化依靠氣的:氣化作用

            (7)衛氣的循行分布是:行于脈外

            8) 推動人體生長發育,激發各臟腑經絡等組織生理功能是氣的:推動作用

            9) 元氣生成的主要物質來源是:腎中精氣

            (8)與血液運行關系密切的臟腑是:心、脾、肝、腎

            10) 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元氣

            (9)機體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是:血

            11) 胸中之氣是:宗氣

            (10)與血液生成關系最為密切的臟腑是:脾

            12) 行于脈內的氣是:營氣

            (11)灌注于骨節、臟腑、腦髓的是:液

            13) 清氣與水谷之氣結合關系到:宗氣的生成

            (12)與津液代謝關系最為密切的臟腑是:脾、肺、腎

            14) 與語言、聲音、呼吸強弱有關的氣是:宗氣

            (13)對水液代謝起主宰作用的是:腎陽氣化

            15) 與生長發育有關的氣是:元氣

            (14)氣隨血脫的生理基礎是:血能載氣

            16) 具有營養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氣是:營氣

            17) 具有調節汗孔開合作用的氣是:衛氣

            18) 具有行氣血作用的氣是:宗氣

            19) 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氣是:宗氣

            20) 治療血虛配伍補氣藥的理論基礎是:氣能生血

            21) 氣虛引起血虛的理論基礎是:氣能生血

            22) 治療大出血時用益氣固脫法的理論基礎是:氣能攝血

            23) “吐下之余,定無宗氣”的生理基礎是:津能載氣

            24) “奪血著無汗,奪汗者無血”的理論依據是:津血同源

            25) 氣隨汗脫得理論依據是:津能載氣

            26) 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津液

            27) 津與血同源于:水谷精微

            28) 與氣的生成關系最密切的是:肺、脾、胃、腎

            29) 與血的生成關系最密切的是:脾、肝、腎、心

            30) 貫心肺以行氣血,走息道以行呼吸的氣是:宗氣

            31) 根源于腎,通過三焦而布散全身的氣是:元氣

            32) 上貫心肺下注氣街的氣是:宗氣

            33) 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氣是:衛氣

            34) 與津液生成關系最為密切的是:脾、胃

            35) 對津液輸布排泄起主宰作用的是:腎

            36) 與血液循行關系密切的臟腑是:心、肺、脾、肝

            37) 與津液輸布關系密切的臟腑是:肺、脾、肝、腎

            經絡

            1) 十二經脈大多運行于:體表

            (1)手太陽經分布在:上肢外側后緣

            2) 足三陰經的走向規律是:從足走腹

            (2)手厥陰經分布在:上肢內側中線

            3) 手三陰經的走向規律是:從胸走手

            (3)手太陰經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

            4) 足三陽經的走向規律:從頭走足

            (4)循行于上肢內側中線的是:手厥陰心包經

            5) 手足三陽經交于:頭

            (5)循行于上肢外側中線的是:手少陽三焦經

            6) 手足三陰經交于:胸

            (6)循行于上肢內側后緣的是:手少陰心經

            7) 循行于下肢內側后緣的是:足少陰腎精

            8) 在內上8寸以上,循行于下肢內側前緣的是:足太陰脾經

            9) 循行于下肢外側中線的是:足少陽膽經

            (7)任脈又稱:陰脈之海

            10) 循行于下肢外側前緣的是:足陽明胃經

            (8)督脈又稱:陽脈之海

            11) 軀干部手三陽經分布:肩胛部

            (9)主胞胎的是:任脈
            (10)稱為“血海”的經脈是:沖脈

            12) 分布在頭部兩側的經脈是:少陽經

            13) 分布在面額部的經脈是:陽明經

            14) 分布在后頭部的經脈是:太陽經

            15) 分布在胸腹部的經脈是:足陽明胃經

            16) 手太陰肺經與他經相交的處所是:在食指端交于手陽明大腸經

            17) 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接處是:目內眥

            18) 根據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心包經下交的經脈是:手少陽三焦經

            19) 根據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腎經上交的經脈是:足太陽膀胱經

            20) 根據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大腸經下交的經脈是:足陽明胃經

            21) 與手厥陰相表里的經脈是:手少陽

            22) 與足太陰相表里的經脈是:足陽明

            23) 均起于胞中的奇經是:沖脈、任脈、督脈

            24) 督脈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總督一身之陽經

            25) 手三陰經在上肢的分布規律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26) 手足三陰經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27) 稱為“一源三 ”的經脈是:沖脈、任脈、督脈

            28) 奇經八脈中,與腦、髓、腎關系密切的經脈是:督脈

            29) 從十二經脈分出的最大分支稱之為:經別

            30) “總任諸陰”是:任脈

            31) 具有調節月經作用的經脈是:沖脈

            32) 具有約束縱行諸脈作用的經脈是:帶脈

            33)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的經脈是:足厥陰肝經

            34)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足心的經脈是:足少陰腎經

            35) 手足陽明經分布于:頭面部

            36) 手足少陽經分布于:側頭部

            37) 其循行入上齒中的經脈是:足陽明胃經

            38) 其循行入下齒中的經脈是:手陽明大腸經

            中藥五味:

            辛味:發散、行氣、行血等作用,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

            甘味:補益、和中、調和藥性、緩急止痛的作用。滋養補虛、調和藥性、止痛

            酸味:收斂、固澀作用。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

            苦味:泄熱、燥濕、堅陰作用。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

            咸味:軟堅散結、瀉下通便作用。瀉下、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

            淡味:滲濕利尿的作用。利水滲濕的藥物中

            澀味:與酸味作用相似。有收斂固澀作用

            升降浮沉:

            升:上升提舉、趨向于上。

            降:即下達降逆、趨向于下。

            浮:向外發散、趨向于外。

            沉:向內收斂,趨向于內。

            升浮:屬辛、甘,氣屬溫、熱

            沉降:屬苦、酸。咸,性屬寒。涼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儉及攻烏,

            十九畏:

            解表藥:發散風寒:麻黃、桂枝、紫蘇、生姜、香薷、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蒼耳子、辛夷

            發散風熱:薄荷、牛蒡子、蟬脫(甘)、桑葉、菊花、蔓荊子、柴胡(苦)、升麻、葛根(甘)

            麻黃: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發汗解表之要藥

            桂枝:寒凝血滯諸痛證、痰飲、蓄水證、心悸

            紫蘇:行氣寬中、解魚蝎毒

            生姜: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

            香薷:水腫腳氣

            荊芥:透疹消瘡、止血祛風解表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經

            羌活:祛風勝濕、止經 ,上半身風寒

            白芷: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祛風止癢

            細辛: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上一篇:十神在四柱干支應事詳解(表二)
            下一篇:八字命理技法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

            返回頂部小火箭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亚洲hairy多毛pics大全|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33333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激情五月亚洲色图|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app|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蜜芽|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美女大bbbbbbbbb|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中文字幕亚洲情99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 亚洲阿v天堂在线2017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在线亚洲午夜片AV大片| 亚洲欧好州第一的日产suv|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亚洲人成依人成综合网| 亚洲校园春色另类激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