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五千春秋史今年立冬,是民間常說的60年才能遇到一次的好日子,老話常說:“甲子立冬頭,來年不用愁”,意思是立冬這天要是遇到甲子日的話,那將是一個難得的好日子,這樣的日子一輩子很難遇到第二次。眾所周知,中國古代計時歷法中,以天干和地支按照順序相配,60年為一個周期,即甲子日,也就是民間常說的60一甲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將一年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分為“七十二候”,每個節(jié)氣為三候。其中記錄立冬的三候是:“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這個時候的河里的水面開始凝結成冰,地面上的土壤也逐漸凍結,各種鳥類的糞便也不多見。“立,建始也;冬,終也”。冬季作為四季輪回當中最后一個季節(jié),不單單是冬天的開始,也是收獲成果的節(jié)氣,同時亦是煥然新生的契機。在我國的歷史上,一共有兩次歷史大事件是在甲子日立冬這天發(fā)生的,第一次是1861年11月11日,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登基,第二次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相差88年,可見其難得。今年農(nóng)歷十月十四日就剛好是甲子日立冬,古人認為在這天如果把握好三件事,來年就一定會順風順水,不用發(fā)愁。一、吃頭尾立冬的飲食習俗,在我國南北方都各有差異,在我國北方地區(qū),一直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意指立冬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南方地區(qū)有一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說的是立冬這一天,花草凋零,動物休眠,古代勞動人民辛苦了一整年,要利用立冬這天休養(yǎng)生息,殺雞宰牛犒勞自己,所以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除此之外,古人認為這天還要吃頭尾,比如說魚頭,海蝦,豬蹄等,寓意做事有頭有尾。二、有始終古人說“有始有終有運氣”,《論語·子張》中有云:“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古人認為在立冬的這天,做事情千萬不能留尾巴,半途而廢,一定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如果平時你有猶豫不決的事情,在甲子日立冬的這天,利用這個好時機,果斷的處理解決了,為來年好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三、養(yǎng)心性俗話說:“立冬養(yǎng)生,先養(yǎng)心”。立冬,陽退陰生,生氣閉蓄,萬物都進入休養(yǎng)生息,收藏隱匿的狀態(tài),就連太陽都開始收斂鋒芒,變得不再炎熱。人們也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保持情緒淡定,戒驕戒躁,養(yǎng)精蓄銳,身體的健康離不開一個好的心性。立冬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九個節(jié)氣,此時太陽黃經(jīng)達225°,各地氣候開始變冷。不僅如此,二十四節(jié)氣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稱“四立”,都是一年當中季節(jié)的重要轉折點。此外立冬之后天氣逐漸寒冷,古人講究的“天人合一”養(yǎng)生法,在現(xiàn)在依舊受到人們的追捧。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