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笑笑好人生第三計借刀殺人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 利用矛盾的謀略。借刀殺人要借得,對“刀”的要求很高:首先要你的盟友有切實的利益牽涉在你和第三方之間,你的對手獲勝會對盟友造成威脅,或者他們兩者本來就是死敵。如果沒有實際的利害關系,你很難把他拖下水為自己效力。此外,這把刀要鋒利。如果你的盟友不夠強大,那只有你自己和對手硬碰,因為你實在無法從他那里獲得什么幫助,鈍刀是殺不死人的。除此之外就要看你的口才了,如何說得對方不請自來幫助你也是一種學問。此計出自明代戲劇《三祝記》。該劇說的是北 宋時期,范仲淹的政敵密謀策劃,讓沒有作戰經驗的范仲淹領兵征討西夏,其目的是借兵強馬壯的 西夏軍隊這把“刀"除掉范仲淹。《兵經百字?借字》中說:“艱于力則借敵之力,難于誅則借敵之刃。”借他人之手除掉對手,自己卻不拋頭露面,這種間接殺人的計謀,就叫“借刀殺人”。“借刀殺人”的核心意思是: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削弱以至于消天敵人如果單從解語的字面意思和原書“按語”看,“借刀殺人”之計并沒有多么深奧的道理,它主 要是指自己不出力,卻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削弱以至于消滅敵人。但是,事實上問題并非那么簡 單。首先,這里有個究竟應當“借”誰的力量和如何去“借”的問題。如果不能洞悉各派力量之間的利害關系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形勢、問題和本身的態度,就很難達到目的。一般說來,世界上是沒有人愿意成為“刀”而為別人所“借”的。但是正如司馬遷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至;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也如諺語所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由于利益的驅使,總是會有人甘愿當“刀”而為人所“借”的。所以,只要能夠準確地把握各種力 之間的利害關系,就不愁“借”不到“殺人”之“刀”。這是“借刀殺人”之計所以能夠被屢屢成功運用的現實基礎。應當指出的是:此計“按語”只言及如何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打擊敵人,卻未談到如何利用敵 之“刀”以“殺人”的問題。這是此計“按語”的一個疏漏。其實,“借刀殺人”也包括“借”敵之 刀以“殺”敵的意思,而且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在少數。不過,這種情況的“借刀殺人”,往 往要和反間計結合使用。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下》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鄭桓公打算襲擊鄶國。他先打聽清楚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的文武臣僚,一一記下他們的姓名,宣布打下鄶國之后,將分給他們良田,封賞他們官爵,然后煞有介事地在城外建造祭壇,把名單埋到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后,以為大臣們將要發動叛亂,便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統統殺掉了。于是,鄭桓公輕而易舉地襲滅了鄶國。這個故事,很容易讓人想起二戰初期希特勒用反間計借斯大林之手殺掉大批蘇軍將領一事。可見,“借刀殺人”之計無論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還是在兩千多年之后的外國,都是不乏成功案例的。各位讀者朋友們,歡迎評論區留言,點贊+關注,下次不迷路,謝謝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