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國學秘籍“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痹跉v史的千年長河之中,人的一生猶如滄海一粟,實在太過于短暫,于是人們自古時候起就生出了對于延年益壽的渴望。在封建社會的世代興衰之中,有不少的帝王都曾研習黃老之術(shù),希望能夠獲得永生,但最終卻會發(fā)現(xiàn)這都是一場空。生老病死,乃是人生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時光的年輪不曾停歇,歲月總是催人老。身為尋常百姓,就是在這柴米油鹽之中,度過自己的一生。雖然無法讓時光永存,但是人生在世的時候,則可以通過修身來長壽,我們的老祖宗關(guān)于壽命也曾留有這樣一句俗語,那就是“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這其中究竟有何深意呢?36不提,專注家業(yè)“36歲”正值壯年,在這樣人生的大好時光,古人為何告誡到“不要提”呢?其實人們都熟知“三十而立”,而36歲則是而立之年后的第一個本命年,在這樣的年紀往往生活負擔較重,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經(jīng)濟壓力都背負在肩上,只能夠負重前行。在這樣的中年時光之中,工作上可能會遇到需要隱忍的問題,家中也會迸發(fā)出隔代人之間的矛盾,常常使得生活不得安寧。而對于這些難題,一時也無法是非黑白地說清楚,所以人們常常會閉口不提,用無言的修行來排解生活中的情緒。不然過多的計較,則會導(dǎo)致牽扯出更多的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壓垮這當家的中年人。73不說,84不講在古時候,由于人們的生活條件較差,遇到天災(zāi)人禍都容易因此喪命,所以人們的平均壽命都比較低,民間也常說“人活七十古來稀”,如果壽命能延長到七八十歲,那已經(jīng)是相當長壽之人,是家中“寶”,也時常會受到官府的嘉賞。漢高祖劉邦就曾為了鞏固社稷,在全國選取五十歲有德行的三位老人為“三老”,每月賞其供奉酒肉,受到世人的尊重。年過七十以后本應(yīng)該是安度晚年的時光,為何古人卻告誡到“73不說,84不講”呢?其實這兩個特殊的年齡與兩位圣人有關(guān)聯(lián),那就是被華夏推崇上千年的儒家先師“孔子”和傳承者“孟子”,這兩位文化名人在民間有很高的地位,是古時候百姓們的精神領(lǐng)袖,所以人們對其仙逝的年歲也留有避諱。雖然這兩位圣人所提出的儒家學說影響深遠,功績顯赫,但是其晚年受時局所困,結(jié)局比較悲慘。根據(jù)史料記載,孔夫子在兵荒馬亂的戰(zhàn)國時期,屢次被困,晚年被敬而不用,最終患病不愈而逝,享年73歲。孟子同樣身處于混亂的戰(zhàn)國時期,作為學士不受重用,晚年與巧舌如簧的縱橫家張儀展開辯論,在對方三寸不爛之舌的攻勢之下被氣死,享年84歲。100歲要藏人活百歲不是夢,在古代這百歲乃是罕見的壽命奇跡,只有修養(yǎng)心性的大悟之人才能活到期頤之年。在古往今來的歷史上,相傳姜子牙活到了139歲,雖然他的前半生碌碌無為,但是在晚年于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時,偶遇周王王,之后被封為國師,成為齊國的開國君主,被百姓稱為“百家宗師”。雖然對于尋常百姓而言,想要達到百歲的高齡還是有些遙遠,畢竟這人生世事無常。但是老祖宗卻提醒“100歲要藏”,因為在民間人們認為這“九九”乃是極數(shù),在超過界限之后就會走下坡路,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更順心一些,其家人常會在百歲壽辰時稱為99,久而久之這百歲要藏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小結(jié)其實這樣的講究,皆是由于百姓對延年益壽的渴望,認為這人生苦短,若是多加以講究和注意,定能夠?qū)崿F(xiàn)心中所愿,但這不過是心靈的安慰罷了。隨著社會思想的進步,這樣的做法也早已不再適用,但這其中的緣由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對于真正的養(yǎng)生之道,其實更在于自身的健康生活習慣和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只有不斷地修身煉心,才能讓生活更加順意,這所求的長壽之法也會隨之自然而然的到來。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