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本命年好不好(這一份書單,分...
599
2023-08-09
出生,12歲,24歲,36歲,48歲,60歲,72歲,84歲,96歲,人這一生,滿打滿算,幾分幸運加幾分福分,可以過九個本命年。
生日每年都有,本命年卻是12年一個輪回。每個本命年的使命各有不同,剛出生的小嬰兒吃飽了睡,睡飽了吃,開始一段被稱作“人生”的旅程,12歲的少年要快樂玩耍,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撒歡兒的淘氣;24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組建家庭,初嘗人生的艱辛;36歲正當壯年,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漸漸進入到看山不僅僅是山,看水不僅僅是水……36歲,對生命開始有了全新的體悟。
36歲的宋慧喬,優雅而自信
36歲,是一個人重生的年齡,你極有可能從這一年開始,變成另外一個自己。以下這五本書,分享給同樣36歲的你。
有時候通過讀書,我們會發現自己正在改變。
1.李叔同說佛
小時候跟著家里的老人去廟里燒香拜佛,小小年紀哪里知道什么是佛,只是負責虔誠的磕頭,一邊懵懂的跪下,一邊忍不住用小眼睛偷偷望著那高高在上的佛祖:你真的有那么厲害么?
長大后,為了討生活四處奔波,碌碌無為,就像一只螞蟻。賺錢回家孝敬老人,大年初一的早上,依舊要主動陪著家里的老人走進廟里:燒香拜佛,祈求平安和健康。還是那一套嫻熟的動作,只是心里的疑問依舊還在:佛是什么?
到了36歲,漸漸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漸漸明白沒有信仰的可怕與可憐。信仰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人生旅程航行的船,是迷途時的燈塔;信仰對于其他人來說,是方便彼此交往的規則,如果一個人沒有信仰,向外傳遞的信號便是:這個人沒有邊界。人們不知道他的行為準則是什么,不知道他的底線在哪里,沒有信仰,便沒有忌憚,沒有敬畏。
2.莊子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們好像一直都在讀莊子。語文課本里在講文言文的時候,一定會引用一篇莊子的文章,那個時候為了學會并掌握文言文的用法,好好的一篇《逍遙游》,被肢解的七零八落,為了應付考試,我們記住了某個詞是什么意思,卻忘了好好體悟莊子的精神價值與人文內涵。我們記住了“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拿來對付與我們有代溝的家長和老師,以及叛逆期與我們格格不入的世界。
36歲的人,好像進入了人生第二個叛逆期,從前所學所得,經過從24歲到36歲這12年的打磨與實踐,很大一部分被推翻了,還有一部分被質疑著,對于生命本身,對于活著這件事兒,急需一位靠譜的導師。
除了莊子,還能有誰?
3.史記
市面上的歷史書,戲說的很多,以“有趣”為目的而拼湊而成的快速消費讀本,充斥著書架。有學者在一本書里的序言中直接寫著:中國人讀歷史,以愉悅身心為目標。聯想到自己最近一次在書店里買《明史》的經歷,幾分悲哀:北京最大的圖書大廈把這套書擺在倉庫里,付費購買后才能看到它是什么樣子的,《中關村圖書大廈》干脆沒有貨,各種版本的《明朝那些事兒》,隨手可得。
作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或多或少,可以還原一些我們對歷史應有的態度。以往讀《史記》,光顧著看熱鬧了:項羽好傻,劉邦好賊,呂后好狠,韓信好慘……近日再重讀《史記》,不妨先讀一讀《貨殖列傳》,對于養家糊口的我們來說,很有啟發。
4.茶經
不知道是因為自己學習了茶道,還是果真應了那句“盛世喝茶”的老話,總覺得身邊喝茶的人越來越多了。就連小朋友們,也愛好起喝茶來。周末帶小朋友們吃飯,席間問他們喝什么,其中一個小孩子說:我只喝茶。我問他:你喜歡喝什么茶呢?旁邊便利店里的茶飲料可以么?他搖搖頭:不,我要喝純粹的茶。我家小朋友馬上約他:那下午到我們家來喝茶吧,我也喜歡喝純粹的茶,而不是茶飲料啊。
然后,兩個小朋友相互討論了一下東方美人茶、紅茶,以及為什么小朋友泡的茶更好喝,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小朋友們心無雜念。
以前我總覺得茶是老氣橫秋的,慢悠悠,慢悠悠,看得人著急。上茶課的時候,把這個念頭講給老師聽,老師問我:快個三五秒,又能怎樣呢?
有限的人生里,我們窮忙個什么勁?
5.簡單,豐盛,美好
這是一本食譜。我最喜歡的書名。
最近我也開始嘗試寫一些與食物有關的文章,玉米,土豆,蘿卜,白菜,都是廚房里再普通不過的食材,在寫這些食物的過程中,每寫一篇,都好似一次朝拜,也好似一段人文之旅。每一樣食材里,都有人類行走的軌跡與探索,有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與傳承。
36歲的女人,開始理解下廚房為家人做飯的幸福,也樂于給孩子們講食物里的故事。民以食為天,吃,又豈止是吃飽肚子這么簡單呢。
話又說回來,一輩子要做那么多飯,炒那么多菜,總得學習幾個新菜品才有趣。
發表評論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