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頭條作者:逆襲的子丑夬 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夬”字讀音為guài,《說文解字》注“夬,分決也”,分離、斷開、決裂的意思。關鍵問題是作為卦名其所形容的是誰與誰的關系決裂,比較常見的解讀有認為是君王與叛亂將帥之間關系的,也有認為是君子與小人之間關系的。雖然都可以解釋得通,但是總有個別細節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我認為“夬”作為卦名,所形容的是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決裂。本卦卦爻辭的內容可以說在給君主講解,在與敵對邦國決裂這件事上應該怎么做才對自己一方最有利。卦爻辭的內容可以概括稱之為“分決之道”。“揚于王庭,孚”,“揚”有宣揚、傳播出去的意思。要與敵對邦國決裂,中斷外交往來, “夬”的理由正當,自然會得到上上下下的支持。即使已經站在了道德的至高點上,宣傳工作一樣不能放松,必須準確到位。沒有充分的宣傳,再正當的理由沒人知道,也無法在輿論氛圍的營造下形成同仇敵愾之氣。特別是君主與敵對邦國決裂的決定一定要獲得自己手下王公貴族的支持,“揚于王庭”就是說“夬”這件事一定要在自己的朝庭上做好宣傳,“孚”還是通“俘”,可以理解為收獲,此處所收獲的不是別的,正是王庭上王公貴族對君王的支持。在先秦時期確實可以由君主一言而決,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大臣、百姓的支持,很多具體的事務是無法開展和落實的,而且如果這個決定有違百姓或者大部分臣子的意愿,甚至會激發起百姓的抵觸情緒,造成地位不穩的情況。“號”即命令,如果君王在“夬”這件事上不能統一思想,而是強行以自己的命令去推行,恐怕結果會是“有厲”,會有很大的危險。做好宣傳工作,全國上下對于“夬”,也就是與其他邦國決裂這件事形成了認識上的一致。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必須要做到位,就是“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對于“夬”,即與其他邦國決裂帶來的后果要向國民講解清楚,即“告自邑”。而且要將可能出現的結果提提前告訴大家,讓百姓對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即“不利即戎”。當大家統一思想,都能堅定站在君王的一方,齊心協力共赴時艱,也可以說都做好了戰爭的準備,對于后續有發展一定是有利的,此即謂“利有攸往”。好的結果,即使對方認慫了,己方也要做好后續的整體規劃。國與國之間不是意氣之爭,最終要獲取什么利益,必須要有長遠的計劃。
暫時沒有評論,來搶沙發吧~